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样影响着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那一帮农民绘画爱好者。
随着“政治挂帅”的日渐式微,各地画毛主席像、政治宣传画的热情骤减,郭泰安他们过去的生存之道眼看维持不下去了。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了新路——距离平乐村很近的白马寺,外国游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们便画些竹子、熊猫、老虎等,到白马寺门口摆摊。这些东西还真是吸引了不少老外,并且他们用的还是外汇券,这在当时可是很吃得开的东西,拿着外汇券可以到市友谊商店买到一些紧俏商品,如自行车、缝纫机等。于是,郭泰安等人那时就成了白马寺门前的常客。
也就在那个时候,自古喜爱牡丹的洛阳人又开始零零星星地种植牡丹了。看到身边的牡丹逐渐多了起来,这些爱画画的人自然就把手中的画笔对准了“国色天香”。画着画着,他们发现牡丹花画出来还真好看,于是就动了卖卖看的念头。
1979年秋天,种完小麦后,郭泰安叫来郭肖伟,摊开自己画的20幅牡丹画,看着栩栩如生的牡丹,二人越来越有自信,遂决定出去卖卖看。简单装裱之后,他们挑出了十几幅,坐上了西行的列车。
他们的目的地是陕西临潼。过去走南闯北的经验告诉他们,到西安附近旅游的人很多,那里充满着商机。
到了临潼之后,那里有几家经销工艺品的商店,他们选择了一家门面较小的工艺品商店,怯怯地走了进去。郭肖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他们把牡丹画拿出来之后,商店的负责人眼睛一亮,急切地翻看,并很快决定收购——每幅40元,全收,先付现金200元,剩下的等画卖出之后再付。商店的负责人还和他们订了口头协议,建立长期联系。一炮打响,郭泰安和郭肖伟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为了祝贺一下,他们从商店出来就进了旁边的饭店,每人都吃了两碗2角钱一碗的肉面条。
回来之后,牡丹画就成了他们主攻的方向。郭肖伟告诉我们,郭泰安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从不保守,发现了牡丹画的市场,就教大家画牡丹,不仅作画的技艺一点儿不保留,而且已打开的市场也对大家完全开放。不久,西安附近的所有旅游点都有了他们的牡丹画,而且销路很好。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的牡丹画甚至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常常是每个画牡丹的门前都有人排着队、拿着现金等着取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