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 朱慧卿 |
|
核心提示:金钱具有镇痛功能,失去金钱的疼痛和肢体受伤的疼痛十分类似……近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欣悦作为第一作者即将发表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上的论文《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引起了学术界之外的关注。该研究成果被质疑鼓励人们拜金。
【实验】 和钱接触后更耐“痛”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通过6个实验证明了金钱对于生理性疼痛和社会性疼痛(社会排斥)的抵御作用,共有548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其中重点实验分为“金钱概念启动”和“疼痛感测试”两部分,金钱概念的启动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其中两种是“数钱法”和“造句法”。
“数钱法”。启动活动是在测试前假意告诉被测试者,接下来要进行一项手指灵活度的测试。之后随机分配其中一半的被测试者数80张百元人民币,另一半则数80张纸。在数钱(纸)结束之后,紧接着进行下面的疼痛感测试。
“造句法”。实验者在测试前假意告诉被测试者,接下来要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进行考查,请他们将打乱顺序的句子进行重新排序。其中一组被测试者的句子中包含了“金钱”类词语,另外一组的句子中则无。在排序完成之后,接下来进行疼痛感测试。
疼痛感的测试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引发生理性疼痛,另一种是引发社会性疼痛。生理痛感的测试可以通过把手伸到温水和热水中的方式,结果显示,数过钱的一组被测试者感觉到的疼痛程度更低。
社会排斥实验可以通过玩一种电脑游戏来进行:被测试者和电脑中的两个虚拟角色进行三“人”间的抛接球游戏,持球的“人”可以传给另外的任意一方,被测试者在把球抛给虚拟角色之后,球开始在两个虚拟角色之间传递,再也不会抛给被测试者,被测试者需要汇报他们的感受。结果显示,数过钱的一组被测试者,或者是造句中带“钱”字的一组,相对于另一组被测试者更加不会因为遭受排斥而感觉受伤。
“实验证明,金钱概念的启动能够减缓人们感受到的疼痛,包括社会性疼痛(社会排斥)和生理性疼痛(高温痛感)。”周欣悦说。
【质疑】 研究是否引导人们拜金
一些媒体将周欣悦等人的研究结论归纳为“金钱可以镇痛”,而随着研究成果在海内外的传播,对其研究的初衷和意义也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
针对“这项研究是否鼓励人们拜金”的质疑,周欣悦表示,她并不认为金钱是万能的,相反,金钱的效应虽然被证明可以减缓疼痛感,但是金钱的效应十分短暂,而且有各种副作用。她的建议是,寻求社会关爱相比寻求金钱,减缓疼痛的效用更加持久。相比作用力短暂的金钱,社会关爱才是“痛苦的首要缓冲器”,金钱抵御疼痛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它是作为社会关爱的替代品存在的。
【呼吁】 金融危机之痛需心理干预
“使用功能核磁共振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受到他人排斥以及损失金钱时,人的大脑反应与肢体伤痛时大脑的反应是相似的。”周欣悦说,“钱、爱(社会关系)和痛的关系如何?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是吸引我们研究的最初动力。”
而对于原本枯燥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会引起如此多的社会关注,周欣悦认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金融海啸令不少人品尝了金钱丧失的痛苦,这种情况下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显得更重要。
网友热议
就是拜金
宝鸡网友:拜金主义的借口!
南京网友:这种所谓的论证有些离谱,这还是学问吗?
聊城网友:凡是令人愉快的东西都可以镇痛,何必拿钱做实验,真是哗众取宠。
沈阳网友:如果给你100万元,让你得个癌症,就活4天,你还说不痛苦不?
挺有道理
深圳网友:我认为这个教授说得蛮有道理的。
内江网友:我完全赞成,金钱有镇痛功能。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有时不能避开现实谈理论问题。
北京网友:失去金钱比肢体受伤的痛还要严重,我上次不小心丢了8000块钱,好几晚上没有睡着觉,头痛、心痛,要是谁能把那些钱还给我,我一定立马不痛!
深圳网友:如果同样得个癌症只剩下4天,肯定是没钱比有钱的痛,比较当然要在同等条件下比了!
引申开来
大连网友:有多少疼痛是因为缺乏金钱带来的?又有多少疼痛是因为金钱缓镇?是我们这个社会必须直面的话题!我们应当看到这项研究所隐含的社会学意义。
西安网友:撇开这项研究的技术层面的争论,就其话题本身而言,能让我们反向思考,社会必须提供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善待任何一位社会成员。当疼痛长时间难以解除时,社会支持和关爱是首要的缓解机制。
(29日转载自网易 http://news.163.com/09/0629/03/5CUQN9JE00011229.html)
栏目统筹:邓德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