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武庙立于汉山之巅,一为光武帝降服赤眉军的大捷之地,二是赤眉军的败北之所。 |
|
宜阳汉山之巅,有座光武庙,此庙是东汉明帝即位后下诏兴建的皇家庙院,用来纪念他的父亲——光武帝刘秀。刘秀在此降服赤眉起义军十万之众,从此奠定东汉王朝基业。有人认为此庙是一座巍峨的帝业纪念碑,但何尝不是一曲农民起义军被镇压的挽歌!
时间:2009年夏。烈日当空,白光遍地。
地点:宜阳县城西40余公里的三乡汉山。
沿着崎岖的坡路,蜿蜒而上的除了我的双足,还有对光武帝刘秀的思考、对赤眉军失败的感叹……
这里是一处古战场,真实地发生过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声势浩大的赤眉起义军十万之众,在此向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投降,做了东汉王朝开国祭坛上的牺牲品!
黄土和红日,历来似乎都是历史的道具,黄土是大舞台,红日是追光灯,历史人物便是剧中人。那声声战鼓,让人心情激越,也让人莫名惆怅,只是这缕缕的追光,纵然快如光速,也追不上当年的金戈铁马了……
王莽被杀了,新朝灭亡了,刘秀出头了
遥想西汉末年,朝廷难控天下,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辗转于沟壑之间的流民。结果,西汉亡而新朝立,王莽开始执政了。
这位一门心思想着改革的新朝皇帝,把天下耕田改为“王田”,让土地姓“公”,不准私人买卖。让富户把多余的田地交给无田的农民耕种,这本是件好事,但与当时的国情相违,因为王莽并不真正懂得改革,他的种种改革举措,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尤其是引起了豪门地主的反对。而农民空着双手,一没有农具,二没有牲口,咋能把“王田”种好?结果,农业生产还不如以前。王莽只好又下一道命令:王田又可以买卖了。他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政策出尔反尔,结果威信扫地,农民不再相信政府了。
到了新朝末年,政治局面不稳,经济形势惨淡,加上自然灾害频仍,全国各地民不聊生,宜阳一带的百姓,要靠挖野菜度日。可怕的饥荒像蝗虫一样蔓延开来,河南、湖北、山东等地的流民越来越多,饥民们为了生存,相互争斗,伸手夺食,湖北人王匡、王凤兄弟俩从中调解,主持公道,威望日增,成了那里的饥民领袖。
活不成,就造反!
公元17年,王匡、王凤率领湖北一带饥民,不断攻占地主宅院,夺取了大批粮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南阳大地主刘秀惦着自己姓“刘”,也不管与西汉王室的那个“ 刘”有没有血缘关系,就仗着胆子,揣着异心,加入了农民起义军。起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号称“绿林军”,声势浩大地开始攻城略地。公元18年,山东人樊崇也在莒县(今属山东)率众起义,数万饥民把眉毛染成赤色,以免作战时与乱军相混。从此赤眉军、绿林军东西夹击,给王莽朝廷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了扑灭各地起义军的熊熊烈火,公元23年,王莽征发精兵42万自东都洛阳出发,南下镇压绿林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把绿林军团团包围。敌众我寡,在这危机关头,刘秀亲率十三骑突出重围,调来人马,驰援昆阳。
刘秀率领敢死队三千人,在城西冲击王莽的主力军,一战而捷,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昆阳之战”摧毁了王莽军主力,加速了王莽政权的灭亡。随后绿林军乘胜追击,秋风扫落叶,占了东都洛阳城,又攻进西京长安。
王莽被杀了,新朝灭亡了,刘秀出头了。
其实这期间有无数的大事件、小战斗,但囿于篇幅,这里只对刘秀的来历作个简单说明,同时也把王莽这个人作个大体交代,因为他俩在洛阳的故事太多了,民间几乎把“王莽撵刘秀”的故事都说烂了,殊不知在正史中,俩人面对面的机会并不多。
好了,刘秀收拾了王莽,下面该收拾赤眉军了。
汉明帝刘庄即位,跑到宜阳修了座光武庙,纪念先帝刘秀
话说回来,刘秀虽然搞了个“昆阳大捷”,立了大功,但绿林军攻占长安后,集团内部搞平衡取舍,并没有把刘秀推到台上,而是拥立懦弱的刘玄为帝。刘玄是酒鬼,不懂政治,排挤王匡、刘秀。于是,王匡投了赤眉军,赤眉军乘机攻进长安城,赶跑了过渡皇帝刘玄。
时为公元25年,刘秀率军在河北一带作战,他看到关中豪强地主藏匿粮食,便组织武装力量疯狂反扑,赤眉军渐渐难以立足,被迫撤出了长安城,刘秀便趁机称帝,背叛了农民军,又趁赤眉军向东退却之际,张开口袋,围剿赤眉军。
激烈的战斗于次年打响,刘秀的主力军团,由大将冯异挂帅,在渑池境内迎战东来的赤眉军。冯异指挥战斗,向来灵活机动,他发现赤眉军仓促东进,首尾不能相顾,组织上比较混乱,就让士兵换上赤眉军的服装,埋伏在崤山道的两侧,仅以小股部队前去诱敌。赤眉军不知是计,鼓噪而进,全部进入了包围圈,冯异军“伏兵卒起”,又加上“服色相乱,赤眉不复识别”,惊恐之中,全军溃退。刘秀主力乘胜追击,“大破之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
崤底之战一举摧毁了赤眉军主力。刘秀大喜,认定豫西是必胜之所,当即驻军洛宁,寻找战机,以求再战。
赤眉军虽在崤底惨败,但尚有十万之众,于是转战至宜阳境内。刘秀见此状况,决定在三乡组织一次大会战,全面歼灭赤眉军,他“亲勒六军”,陈兵汉山脚下,“严阵以待之”。
赤眉军抵三乡汉山后,见刘秀所率大军粮草在后,军马在前,备战充足,军容肃整,而赤眉军地形不熟,又遇阴雨,士气低沉,自知难以匹敌,不得不遣使乞降。刘秀答应宽待俘虏,结果,赤眉军十万之众投降了。
刘秀昆阳突围,渑池伏击,宜阳迫降,这一连串的成功战例,都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三乡受降之后,刘秀重奖了冯异将军,同时安抚了败军之将,从此四方臣服,天下安定。自王莽当政以来近二十年的战乱局面,遂告结束。
但此前承诺不杀败军之将的刘秀,这时又担心这些人东山再起,没过多久,他杀掉了樊崇。从此,刘秀坐稳了龙椅,开始了他的“光武中兴” 。
到了东汉第二任皇帝——刘秀的儿子刘庄即位时,天下已定,刘庄的任务,就是跑到宜阳汉山,修建一座光武庙,用来纪念他已经驾崩的父亲刘秀。
帝王的纪念场所,即使一再翻新修葺,也只有挽留的意味了
光武庙立于汉山之巅,面对平川,视野开阔。
此地,一为光武帝降服赤眉军的大捷之地,二是赤眉军的败北之所,所以在选址上,是颇有深意的。汉明帝这样做,无非想表明此庙是兴亡的晴雨表、成败的纪念碑。
从现存的碑文看,光武庙建于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此后历代均有续建,直到明清,形势虽颓,仍具规模。
但时至今日,此庙已尽失当年气象,荒草逸出,不见庙墙;主殿无影,难入镜头。残存碑文上虽有“周围十里,古柏苍然”的记载,但远看近瞧,哪里还能寻得见古树的影子?所有的建筑,在民国时期,未有修葺,后又经“文革”,毁之殆尽。倒地之龙柱,不再有天子之龙影;半隐之础石,难撑旧时之巍峨。
宜阳学者乔文博说,历朝历代为先帝建庙,多是“祖庙”和“高庙”,往往是集数辈先皇灵位于一处,属综合性质,让先辈一起享受祭拜便是了,而像东汉王朝这样既建“高庙”供奉列祖列宗,又建开国皇帝庙供奉开国皇帝的,全国难觅,似乎仅此一例,仅从这一点上讲,光武庙就值得研究。所以,自汉明帝之后,东汉历代皇帝每年祭祖,不仅要“谒高庙”,还要“谒光武庙”,倒是劳烦了刘秀的子孙。
从《宜阳县文物志》中我们得知,光武庙原有山门五间,山门后还有一个照壁,正面砖雕“仙山琼阁”,背面砖雕“八仙过海”,照壁西边有鼓楼一座,东边有钟楼耸立,照壁后面两侧有各有石望柱一对,还有大殿5间,大殿前有清代碑楼2座,另有东西廊房各8间,还有永乐宫,三官殿等辅助建筑。
通过这些建筑,可窥汉明帝“一箭双雕”之用意——他想借助此庙为父亲立纪念碑,又顺带揶揄农民起义军的失败,可谓用心良苦。
但纵观历史,孰为英雄,孰为狗熊,哪个胜了,哪个败了,岂是史笔所能勾绘?两军对垒,成败兴亡,都不能把一己辉煌永刻于历史之上。绿林、赤眉两军虽然最终折旗败北,但毕竟对封建统治者有过沉重打击,故不能说是完全失败了;而一个古建筑群落的留存,即使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一再地翻新和修葺,也只能有挽留的意味了。帝王的纪念场所,历来不被老百姓所重视,这些建筑反不如送子娘娘庙、药王庙让他们惦记。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是不受制于个人的。
在这一点上,乔先生与笔者看法一致,他说,对于刘秀这个人,不可歌功颂德,也不可全面否定。过去的教科书上,曾一度把他说成是混入农民军的阶级异己分子,最终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但根据历史记载,绿林、赤眉两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队伍壮大了,地盘扩张了,在物质利益和权利分配上都出现了差异和争执,决策层便开始争权夺利,排除异己,其士卒军官攻进京城长安后,照样不恤民情,烧杀抢掠,暴露出小农生产者的短视和贪利。西汉末年的这次起义以及明末清初的李自成起义,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以至于不能将起义进行到底,结果不是被镇压,就是被利用,这些都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而刘秀能在农民起义的滚滚巨浪中,利用“昆阳之战”的胜利,加速王莽政权的覆灭,让历史往前迈进一步,后又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称雄霸帝,终成大业,应该是勇者、智者之举。至于他登基之后,释放官奴、精简官吏、减轻赋税、与民让利、兴修水利等等,本是执政者分内之事,亦不必为他叫好。而封建统治者坐稳龙椅后,势必会压迫大众,岂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所以他的中兴,兴的是刘汉王朝,耀的是一己之功,且不必为他大唱赞歌。此种客观辩证之心得,当为读史阅人之灼见。
由此看来,一座光武庙,一部兴亡史,着实让我们长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