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乐牡丹书画院现在的扛鼎人物都是从外边回来的。
副院长郭泰森,小名郭旦儿。郭泰森少年时,看着大哥郭泰安被人高接远送请来请去地画画,非常羡慕,只是觉得可望而不可及。高中毕业后,郭泰森在洛阳一家饭店干了10年,后来饭店停办,便回到老家孟津县平乐村。
郭泰森先后在村办的两个厂担任生产副厂长。大哥郭泰安看他干得很欢实,对他说:“光凭挣那俩钱儿不中,你还是要学画画,我教你。”郭泰森喜出望外,随即就在办公室里拉开场子,学着练着,早来晚归,夜以继日。从一瓣一片一枝一叶悄悄地练,到公开亮相一气完成整张作品。客户见这村办厂有个画家,无不刮目相看。
随着名气增大,业余画画供不应求,泰森便忍痛割爱辞职离厂,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画画。技艺突飞猛进,他也找到了新的生活状态。家里还有几亩地,收种早已机械化,跟玩儿差不多。虽说是农民的名分,却多了一道生活保障。
2009年春天,全国两会召开,郭泰森和郭肖伟受指派,作为“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代表,去北京展示风采。“咱可是名利双收啦!”郭泰森说。
郭肖伟,55岁,属于“老三届”毕业生,从小就爱美术。“文革”汹汹如火时,他和郭泰安等人被安排搞“收租院”泥塑,进行阶级斗争教育。他看护作品和参加接待,不受风刮日晒之苦,不受下雨下雪之限,生产队还按天记工分,比那些壮劳力还强。期间,他照着一套线描领袖像画画打发时间,不料得到参观者喜爱,一套还能卖出五六十块钱。这名利双收的事,让郭肖伟一发不可收拾。1970年,他的一幅人物画参加了全国美展,使他名气大震。他还做点文化小生意,挣钱不多,手头可是活泛多了。后来,郭肖伟凭着画艺走南闯北。
郭肖伟是较早师从郭泰安画牡丹的,在村里牡丹画热起时回到村里,担任书画院副院长。“咱平乐村的牡丹画,就是要为大众服务,得叫大众看得懂、买得起。不能弄得花儿不是花儿,叶儿不是叶儿……得提高,还得有方向。”郭肖伟说,“我刚刚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看了一遍。”这叫“带着问题学《毛选》”。
“当了10年书记,知道为人民服务;跑了10年江湖,知道真真假假;画了10年牡丹,知道虚实浓淡。”郭西凡自我总结道。
郭西凡,65岁,自幼爱写爱画。“文革”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79年,卸任时正值改革开放,他就把自己先开放了——背着炭精纸笔,走街串巷,给人现场画像;又通过看书学习,揣摩技艺,为师授徒搞油漆、做洗衣粉、旧棉花翻新、玉米熬糖,一边学一边卖——这些可不是一般的聪明人能做成的事。
跑江湖跑不动了,郭西凡就回到家里,开门面干画廊,起初是画马画虎搞书法,后来就跟着郭泰安学画牡丹,今天已是坐收牡丹画之利,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2007年与村中同道参观豫东“画虎村”,回来就开始鼓动着把平乐村打造成“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工程,现在担任平乐牡丹书画院院长。
寇永建也是从外面回村的平乐人。
老寇今年62岁,自幼喜篆刻书画。1962年中专毕业,他把篆刻作为谋生计的首选手段,坚定地走出家门,一出去就是40年,主要在白马寺、龙门石窟、少林寺等处活动。在搞篆刻的同时,他还练习书法、绘画,学习诗词,后来又师从郭泰安学画牡丹。到花甲之年,以诗书画印闻名的寇永建回到平乐村,为创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做起了伏枥老骥。他还即将出一本包含诗书画印作品的书。
寇永建的画室与众不同,除了笔墨纸砚、壁挂书画,还有博物架陈列古玩,书柜珍藏典籍。
1997年,退休的美术教师郭泰安发现洛阳牡丹花会给牡丹画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便适时而动,潜心研究牡丹画,一举成名,一时师从者众。平乐村牡丹画热自此起步。郭泰安心胸宽阔,不保守,不收费,深得敬重。学生成了老师后再收学生,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地传承广大,扬出了平乐农民牡丹画的名声。
2007年,郭泰安以年事已高为由,坚决辞去院长职务,留下了贤者让贤的美名。郭泰安是平乐村第一个画牡丹题材的国画画师,是平乐村牡丹画画得最好的,他指导了平乐村第一批画牡丹的画师。
平乐村几个根基较深的画师早年之所以走上画画这条路,谋生计是最重要的动机。他们有眼光、有胆识,获得了成功,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乡亲们在他们的影响下学画画,在创造新的生存手段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了文化创造的快乐。
画院办培训班、拜师学画、家人传习,平乐人就是以这几种方式学画。
平乐牡丹书画院分为8个组,在册120多人。此外,平乐中心小学还把学牡丹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有40多名学生参加,悄悄在家舞笔弄墨者不计其数。
一人学画,牵动全家;一家开画店,四邻都关注。互相关心,互相打听,学画牡丹成了时尚,没几年时间,村风都变了。
“这两天画了没?”这是近年平乐人见面时一句新的问候语。
(二)
平乐牡丹书画院指派有两个经纪人。
郭朋德,55岁,曾当过8年炮兵。爱好篮球、拳击、唱歌、书法、绘画,喜欢《红楼梦》,爱研究平乐村的历史。他尤爱交友,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的事都有鼻子有眼儿的。
作为经纪人,郭朋德的基本路数是以合适的价格用现金买进平乐画师的牡丹画,到外边以适当的价格卖出,自负盈亏。
老郭很喜欢干这一行,他已经跑了不少路,吃了不少苦,有了不少乐趣,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老郭说他没挣钱,又说也不能说完全没挣钱。
平乐的牡丹画卖的价格普遍较低,当然,这也是能够大批量卖出的重要原因。这些乡土画家的基本理念就是薄利多销——出去打工一天挣50元,出死力不说,弄不好就让人家把咱给涮了;在家里一天画上几张画,轻轻松松五六十元、七八十元、百儿八十元现钱到手,买油、买盐、吃肉、喝酒,随意自由,何乐而不为?
“咱平乐牡丹画有市场。”郭朋德说,“但背着画出去卖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平乐人必须改变观念,要加大宣传,走出去搞巡展,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窗口。”
另一位经纪人叫王艳敏,女性。王艳敏跑过北京琉璃厂等地方,成功地销售过平乐牡丹画。她说,洛阳人画牡丹题款时一定要写上“洛阳”两个字。很多外地人没有见过牡丹花,却知道洛阳盛产牡丹,这是洛阳牡丹画的独特卖点。
王女士言简意赅,道出一个重要的道理:洛阳因牡丹而添色,牡丹因洛阳而增辉。洛阳是牡丹的家乡,牡丹是洛阳的印记。
(三)
平乐村在各级政府注重抓文化产业的形势下,及时亮出了创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牌子。
这样一来,轻而易举就成了各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
河南省文联主席兼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国强几次来平乐村调查分析这里画师、画事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中共河南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到平乐村进行调研,中共河南省省委常委、洛阳市市委书记连维良到平乐进行考察,中共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对平乐村发展牡丹画文化产业的方向做了重要批示。平乐村一下子成了媒体聚焦之处,这好处可是千金难买的。
平乐村牡丹画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各级领导及众多画界名家也看出平乐牡丹画尚待提高的问题,比如师出一门,创新不足。
洛阳画院院长文柳川适时根据市领导提出的对平乐画师进行指导帮助的指示,多次组织、联络著名画家到平乐参观考察,实施打造中国牡丹画第一村专业培训活动,活动得到了中国美协、省美协和洛阳各高校的支持。
2009年6月13日上午,“打造中国牡丹画第一村专业培训活动启动仪式”在平乐村村委会三楼会议室举行。开始之前,大门口10面大排鼓如同雷震,168个座位已无虚席。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张旭光应邀专程来到平乐。当时出席的领导和专家约有二十来人,主持人每报出一个人的头衔名字,大家不分先后和职务高低,给以的掌声从分贝大小和时间长度上差不多一样。掌声中饱含真诚、厚道。
张旭光先生讲,全国美术界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牡丹具有这样的气质。他希望平乐牡丹画画出中国农民的气派。他还同时提醒道,培训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画着画着又画成学院画了。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立林表达了市里对打造“平乐牡丹画中国第一村”系统工程的高度关注,讲了培训的重要性和牡丹画产业化问题,对平乐画师鼓励多多,期盼他们走出洛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还笑着说,中国这么大,如果全国每家有幅平乐牡丹画,那是啥概念?谈到政府投资扶持,王立林指着坐在旁边的孟津县委副书记对大伙说:“他拿俩,我拿幺。”意思是县里出两成,市里出一成。部长的话,讲得实实在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说起来,平乐牡丹画已经卖到了国内大部分省区,国外已经有不少人收藏了平乐的牡丹画。但是,平乐人也非常清楚,村里真正靠卖画营生的也就是二十来人——当然这已经不算少;画的价格偏低——当然这是为大众服务的体现;“走出去”也真走出去了,只是走出去的还不多,还没有走出大名堂。
令人欣慰的是,平乐村数百人学画是真的,与此相关的行当已经拉动,牡丹画产业态势已经形成,平乐人为挣钱而画画的目的是明明白白的。
有动力、有激情、有组织、有成果,加上作为各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抓手”,平乐人肯定会因创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活动的开展而越来越快乐!
(题图:李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