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国大典上,董来扶驾驶“功臣号”经过天安门广场。
|
|
开国大典前,董来扶在准备接受检阅的坦克方队前留影。
| |
60年,共和国沧桑巨变,大事迭现。如果您是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大庆油田开发、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唐山大地震、天安门广场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并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拨打联系电话66778866,或联系记者程先生(13837962022)、
陈先生(13937967110)。
意外:即将南下,突接参加开国大典的命令
在蓟县某部队干休所内,记者见到了1950年就被中央军委授予“钢铁英雄”称号的董来扶。虽然已83岁,但他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倍儿精神。
“是洛阳来的‘老乡’吧,西工小街现在怎么样了?”一见面,老人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家乡”的情况。
1949年初秋,第四野战军炮兵大队坦克团山东籍战士董来扶所在的部队准备南下作战,坦克已装上火车。“提起打仗,战友们一个比一个来劲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驾驶坦克各立大功一次的董来扶笑道。
“再过一个小时,南下的火车就要开了,但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不让走了!”董来扶回忆。
过了不久,命令下达:坦克团暂停南下,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
紧张:听说参加开国大典,战士们“心里发憷”
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对任何一个战士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但董来扶回忆说,当时,坦克团从团长到战士,第一反应竟然都是紧张,个个心里发憷!
连死都不怕的战士们,为何对参加阅兵式这么紧张?
“打仗容易啊,找准目标,看好地形,坦克冲上去,‘嗵嗵’打一通炮。”董来扶说,“现在让练‘绣花’,你说紧张不紧张?”
坦克会不会在阅兵式上突然熄火,是最让坦克团的战士们担心的。董来扶解释说,当时的坦克都是缴获日本军队和国民党部队的,型号不一,非老即破,战场上就经常熄火。
最紧张的当然是董来扶,他驾驶的“功臣号”坦克要承担坦克方队“擎旗车”的重任。
“‘功臣号’是新中国坦克部队的第一辆坦克,出了名的‘老头’,属于超期服役的日本97式陆军坦克,谁知道‘老头’啥时候发脾气,搞罢工?”董来扶现在说起来,紧张之情仍溢于言表。
训练:在卢沟桥下河滩,一刮风饭里都是沙
根据上级安排,之后的两个月内,董来扶所在的坦克方队从黎明到黄昏,就在卢沟桥下的河滩里紧张训练。
如今,卢沟桥是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处处绿树成荫。董来扶说,当时可不是这样,河滩内到处是黄沙,坦克来回穿梭,弄得沙土飞扬。“我们都在河滩训练场吃饭,一刮风,饭里都是沙子,挑都没法挑”。
在阵形训练之余,战士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检修坦克上。董来扶每天手里拿个扳子,在“功臣号”上闻气味、听响声,一丝不苟地检修了一遍又一遍。“一旦想起来哪儿有毛病,抓起扳子就往‘功臣号’跑,都快魔怔啦,俩月没睡一个囫囵觉,哈哈!”董来扶说。
天道酬勤。由于事先准备得异常充分,整个阅兵式过程中,包括董来扶驾驶的“功臣号”在内,整个坦克方队都没出现意外熄火,一切都平稳进行。
检阅:毛主席亲切问好,董来扶激动得流泪
开国大典前夜,董来扶和战友们激动得一夜无眠。他拿着砂纸、抹布,把“功臣号”擦得锃亮锃亮的。他回忆道:“当时我军没有专门的坦克服,我穿的是黄色日军坦克服,戴的是日军坦克帽;为安全起见,坦克上装的是空炮弹壳,战士们均佩戴空枪套。”
次日4时,坦克方队驻地就吹起起床号,坦克方队来到天安门西边的“衙门口”集结。
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分检阅式和分列式两部分。8时30分检阅式开始,所有参加阅兵的部队都精神抖擞地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董来扶回忆,当时他离毛主席只有10米远,连毛主席下颌那颗痣都看得清清楚楚。
“同志们好!”毛主席亲切地问候。
“毛主席好!”董来扶和战友们齐声喊,当时他激动得眼泪都下来了。
检阅式之后,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发表讲话。董来扶清楚地听到毛主席那句激动人心的话:“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现场:一边开坦克,一边偷看毛主席
“分列式开始!”10时,扩音器里传来阅兵式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口令。
坦克方队准备进入检阅区域,当时董来扶紧张得手心冒汗。他说,检阅的区域就在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个牌楼之间,300多米的行进是他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10时许,坦克方队进场。董来扶回忆说,当时,他驾驶的“功臣号”行驶在最前面,后面有两辆坦克,和“功臣号”保持正三角阵形,紧跟着的是100多辆坦克组成的方队。
“那时,一方面,我得专心驾驶,不能让‘功臣号’跑偏,还要注意控制整个坦克方队的阵形;另一方面,我还不时通过瞭望镜向外看,想多看毛主席几眼。”现在说起来,董来扶还激动得脸色潮红。
“我亲眼看到,毛主席抬起右手,向‘功臣号’和坦克方队挥手致意。”
一边开坦克,一边偷看毛主席,董来扶紧张坏了。短短300多米的距离,他的衣服都湿透了。
思“乡”:董来扶一家,曾在洛阳居住近10年
1953年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任作战训练股股长的董来扶被调回国内。为了让董来扶等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功勋的干部学习文化,上级安排他到洛阳西工的部队速成中学学习。
1955年8月,董来扶的大女儿在洛阳原福康医院出生,为了纪念洛阳这座城市,他特地给女儿起名“洛英”。女儿在洛阳长到七八岁才离开,一张嘴就是“中不中”、“干啥哩”等标准的洛阳话。
对于洛阳的饸饹面、浆面条、皮蛋等美食,董来扶很怀念。他说,他经常和爱人一起品尝这些洛阳美食。那时几乎每个小摊都卖皮蛋,他经常买点皮蛋,和战友们就着皮蛋喝酒,或者半夜当点心吃。
1963年,由于工作调动,董来扶一家才离开洛阳搬到天津。
对于居住近10年的洛阳,董来扶一直很怀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告诉洛阳的老乡们,我在这儿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