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姗姗在涅瓦河畔。 | |
熟悉俄罗斯文学的人,都知道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虽然陷入低谷,但是“超级大国”时代留下的科技、文化和教育资源依旧十分丰厚,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更是高校林立,这也就吸引着大批中国的莘莘学子负笈求学,洛阳女孩戴姗姗就是其中的一个。
时光荏苒,从2003年到如今,姗姗已经在圣彼得堡求学6年。当时16岁的小女孩,如今已长成22岁的漂亮姑娘。
印象彼得堡:
“破”并美丽着
2003年,经朋友介绍,姗姗得到了赴圣彼得堡留学的机会。那时,她还是洛一高的高二学生,她略带得意地说:“很庆幸自己没有经受高考的煎熬。”
当年9月,姗姗和同学李静乘机直达圣彼得堡。姗姗就读的是圣彼得堡电影电视大学,这是俄罗斯唯一一所为影视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姗姗在这里学习电视新闻(记者)专业。
对于彼得大帝于1703年下令修建的这座城市,姗姗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怎么这么“破”啊!”
放眼望去,宿舍楼狭小的电梯间年久失修,给人一种压抑而不安的感觉;走进自己的宿舍,那里只摆放着一张钢丝床……姗姗说:“我当时心都凉了。”
不过,细心的当地朋友带着她们到四处看了看。当看到涅瓦大街两旁壮丽而古老的建筑群,看到闻名世界的涅瓦河美丽的风光,这座伟大的城市还是让年轻的姗姗激动了一把。
1703年,在夺取了通向欧洲的入海口后,彼得大帝下令在涅瓦河入海口的沼泽上营建堡垒,这就是以后的圣彼得堡。1914年,这座城市改称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又命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涅瓦河三角洲上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水道和运河,把圣彼得堡分割成近百个小岛,其间有400多座桥梁相连,使圣彼得堡具有独特的“水城”和“桥城”景观。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一句话,而发出那声炮响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如今就静静地停靠在涅瓦河边。
姗姗说,除了那艘巡洋舰,她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冬宫,一来她拿着学生证可以免费进去;二来,她们学校关于绘画艺术的课程,都要在冬宫进行。
圣彼得堡的“暖冬”
姗姗说,俄罗斯的冬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寒冷,室内可以说是温暖如春,一个细节是——“到了圣彼得堡之后,我就从来没有穿过秋衣秋裤”。
近两年,在姗姗的印象中,圣彼得堡的冬天一般也就在零下10℃,这和洛阳最冷的时候差不多。不同的是,走进圣彼得堡的任何一座房子,取暖设备都会让室内温暖如春,大多数人只是在外面穿一件羽绒服或者毛呢大衣,里面直接就是长袖或短袖的T恤衫。
除了室内小气候的“暖冬”,热情直爽的俄罗斯人也让身处异乡的姗姗时时感到温暖。
姗姗说:“俄罗斯人率真而且豪爽,对人很热情。”有时,姗姗向俄罗斯同学借学习资料,他们会很大方地刻录成光盘交给她,而空白刻录盘在圣彼得堡价格不菲,这些同学却从不提钱的事。“对待朋友,俄罗斯人十分豪爽大方”。
在另一所大学读书的俄罗斯女生尼佳,和姗姗关系很好。有一次,姗姗为了完成一个纪录片的作业,需要俄语配音,她就请尼佳帮忙。尼佳每次都主动来到姗姗的住处配音,这让姗姗十分感动:“求人帮忙的事,人家反而比我还主动,我真的很不好意思。”
这两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有目共睹,俄罗斯人也通过电视和网络对中国的发展有所认识,并十分向往。姗姗说,她的好友尼佳就一直很想到中国来留学,并曾向她打听过邀请函和担保的事情。
有一点你不得不承认,俄罗斯的科技文化水平,目前仍旧是世界一流。姗姗说,她知道一个数字,那就是俄罗斯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87%以上——人民素质这么高世界少有。姗姗据此感觉,俄罗斯人的自豪和骄傲并非全无道理,她说:“走出暂时的困境,俄罗斯必将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冬宫上艺术课
圣彼得堡是一座博物馆之城,城内的各种博物馆鳞次栉比,而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理应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这不仅因为它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还因为冬宫就是这座博物馆的一部分。
1917年2月以前,冬宫一直是沙皇的宫邸,后来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占据。俄罗斯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攻下了象征资产阶级最后堡垒的冬宫,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十月革命后,前苏联于1922年成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冬宫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由于凭学生证可以免费进入,冬宫那富丽堂皇的走廊上,就留下了一个洛阳女孩无数次的足印。最吸引她的,当然是远东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中,既有200多件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还有公元1世纪的珍稀丝绸和绣品,更有敦煌千佛洞的雕塑和壁画的样品,其他如瓷器、珐琅、漆器,还有各种中国古画,更是不计其数。它们流落到冬宫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每当站在这些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前,姗姗的感情就十分复杂,有自豪,也有伤感,更有一丝愤懑……
姗姗所学的课程中,有一门是外国艺术课,这门课程常常在冬宫的艺术品前举行。老师在向学生讲述各种艺术作品的风格和源流后,会选两个相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们评点它们艺术风格的不同。
姗姗有一个学期的考试题目是分析两幅非俄罗斯作者的名画,其中一幅是毕加索的《拿扇子的女人》,另一幅是法国雷诺阿的《拿扇子的女孩》。当时姗姗从两位作者的国籍、创作风格、创作年代、画面内容和艺术价值等处对比点评了两幅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学习过程中,冬宫丰富的藏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圣彼得堡被称为“文化之都”,从冬宫的艺术品中就能窥见一斑。
白夜中的
“红帆节”
除了是“文化之都”,圣彼得堡也是世界排名第七的旅游城市,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白夜”现象的大城市。
所谓白夜,是在纬度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中高纬,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夜晚天并不
完全黑下来。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夜》,更是让俄罗斯的白夜现象闻名于世。
对于姗姗来说,白夜中的圣彼得堡,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当地青年一起欢庆“红帆节”——中学毕业生的节日。每年夏至白昼前最后一个周五的夜晚,圣彼得堡都举办“红帆节”,让所有的中学毕业生在浪漫的白夜里告别少年,在黎明来临之际迎接人生新的阶段,自信地走向成年,走上大学或工作岗位。
“红帆节”源于一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小说——《红帆》,小说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亚历山大·格林,小说几乎是一部俄罗斯版的《灰姑娘》。
对包括姗姗在内的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几乎不知道“红帆节”的来历,却忘情于这个年轻人的狂欢节。“红帆节”当天,涅瓦河畔人山人海,大街上水泄不通,年轻人纵情狂欢,人人手中都拿着酒瓶子纵情狂饮……
冲刺目标:
“副博士”
在俄罗斯6年,随着物价的飞涨,学费也是一年一个价。目前姗姗的学费每年是9万卢布,约合4000美元。为了减轻家人的经济负担,姗姗早早就开始在俄罗斯打工。几年下来,她在数不清的餐馆当过服务员,目前则在一家名为“七里香”的川菜馆打工,老板是一对来自重庆的在彼得堡大学毕业后留俄创业的年轻情侣。
打工生活给姗姗带来另一个收获——她的俄语口语有了语言环境,如今她可以很自如地和俄罗斯人进行交流,这一点是在教室里学不来的。
“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圣彼得堡的求学是漫长而辛苦的,6年下来,姗姗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可这个学位在国内只被认证成本科,她的目标是再学3年,拿到“副博士”学位。
博士还分正副?这个“副博士”学位,是俄罗斯独有的特色之一。姗姗所学的电视新闻专业,要拿到副博士学位可不容易。姗姗说,从这门专业开设以来,只有一位俄罗斯男学生拿到了这个学位,还从没有外国留学生拿到这个学位,而她决心打破这一纪录。
拿到这个学位后,姗姗的目标是回国从事影视制作专业。她说,她的同学和校友大多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有了自己的事业,她也有信心拿到副博士学位后回国效力,在影视制作方面开辟自己新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