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格独特的赵氏故居。 | |
名称:赵氏故居
年代:民国初期
现址:宜阳县张午乡凹里村
性质:民居
民居风格独特
中原民居的建筑风格传承了上千年,逐渐形成了四合院的布局特点,一个封闭性的庭院自成一体,由门、廊子、厅堂、寝室、厢房、耳房、倒座、花园等组成,功能分明,主次有序;也可以由许多进、许多排的四合院组成一座大型的四合院,以供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族居住。
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宜阳县文物工作者在张午乡凹里村发现的赵氏故居,就是一座风格传统又独具特色的四合院。
穿过当地一座教堂的正厅,赵氏故居便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落,坐北朝南,现存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为五檩带前廊结构,小灰瓦覆顶,墀头雕有莲花图案,门窗皆雕有规整的木质格子窗花,门为左右对开四扇门,门上雕有“梅鹿望松”图案。厢房结构与正房相同,厢房面阔5间,小灰瓦覆顶,厢房前廊两侧分别有拱形小门,十分精美。
那么,它到底奇在哪儿呢?在宜阳县文物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我们才发现,这座民居正房屋檐有长约50厘米的挑檐,而两侧厢房前有一道道廊柱,左右两边的拱门和廊柱对称排列,严谨有序。
挑檐在建筑中起着美化的作用,更重要的作用是让房坡平面凸出墙体部分,方便排水;而廊柱既高大又美观,让整座四合院显得庄严肃穆,同时也让厢房前廊变得宽敞起来,下雨时人们从厢房前经过不致于被雨水淋湿。
据文物工作人员介绍,洛阳地区“十年九旱”,雨水不多,因此,挑檐和廊柱在现存的寺院中很常见,而在民居中很少见到。
屋主身世成谜
正是因为这座民居跟其他民居不一样,当地就流传着一段关于赵氏故居挑檐的故事,说是房屋主人原是当地的一个穷小子,一夜暴富,于是就立志盖一座最好的房子:格子窗不用钉子,要严丝合缝拼出来;房屋的大梁、屋前的条石就连檩条,材料也都必须是整根整块的。反正屋主“不差钱”,房子要盖得尽善尽美。
他请来最好的匠人,提出了要求,房子就开始动工了。一切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没想到正房盖好后,匠人赫然发现:正房屋檐竟然短了两尺。这下匠人犯愁了:屋顶都已经全部铺上瓦了,总不能掀了重做吧?思来想去,匠人想了个办法:在原有的屋檐上再补一溜挑檐。
结果显示,匠人的想法是聪明的。房屋交工时,屋主并没有看出屋檐补了一溜,等屋主发现时,匠人已经不知去向了。
据了解,赵氏故居有一块石碑,对屋主的经历有详细的记载,但这块石碑现在已经破损得无法辨认了。
村里的老人只依稀记得,这座民居大约在民国初年兴建,房屋的主人叫赵常龙,辛亥革命时期曾在孙中山手下任职。关于赵常龙还有一个版本的说法:张钫曾经在宜阳开过煤矿,而赵常龙深得张钫信任,负责煤矿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才能一夜暴富。
因为缺乏相应的史料印证,这些说法都已无从考证,但文物部门认为,该建筑为研究豫西地区古民居提供了实物参考,具有一定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记者 孟国庆 通讯员 郭建朝 黄六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