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崔培云(右一)和同学的合影。(图片由本人提供) |
|
如果您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亲历者,或者您对那天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或者您对当时的感受仍刻骨铭心,不管您当年是干部、军人、工人还是农民、学生,请拨打66778866,也可与记者邓德洪(13592064652)、杨海彤(13937910778)联系。
讲述人:崔培云(建委退休干部)
年龄:76岁
采访地点:凯旋东路市政府家属院
1949年10月1日,对我来说是个双喜临门的日子,因为我不仅参加了乡里举办的建国庆典活动,而且父母当天还趁着喜气为我订了婚。
我的老家在宜阳县安沟村,我兄妹共有7个,其中一个哥哥在两岁时饿死了,两个妹妹6岁时被痢疾夺去了生命。
剩下的孩子里,我最爱读书。父母说,再穷,家里也要供出个读书人。他们恳求村里的老师:“添本书,让娃子认俩字吧!”
于是,9岁时,我成了安沟村小学的一名学生。
那年月,战火不断,学校经常停课。等断断续续读到小学4年级时,我已经16岁了。
1949年是个不平常的一年,村里来了不少解放军。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并帮学校成立了宣传队。当年阴历九月十四,学校接到通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要成立,各宣传队要准备好庆典节目。
时间紧迫,学校开始排练。我秧歌跳得好,小秧歌要走“8”字步;大秧歌跳起来得踢到屁股……经过10多天的紧张排练,我们终于要去乡里表演了。因为兴奋,我头天晚上一宿没睡。
10月1日凌晨,天上还挂着月牙儿,我便急着往学校赶。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发现村里的气氛和往日不同——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旗,比过年还喜庆。
我一溜儿小跑到了学校,不少同学已经到了。大家开始忙着化装、背台词……
当时农村没有化妆品,我就开动脑筋想“歪招”。我把铅粉放在手心,然后兑点白糖使劲搓揉,直至手心发热白糖溶化,然后将混了白糖的铅粉涂在脸上,这就等于涂粉底了。有人需要男扮女装,没有头发怎么办?没关系,大家从墙缝里搜集乱发(农村不少妇女喜欢把梳头时掉的头发团成团塞到墙缝里),涂上糨糊,粘在布条上晒干,做成假发……
化装完毕,我们20多人出发了,走了一个多小时,翻了一道沟、两道岭,到乡里时太阳才升起来。
当年,十里八村见不到一个喇叭,更别说通讯器材了。记得那时乡里一名干部拿着铁皮卷成的喇叭在舞台上喊:“新中国成立了!”接下来便是雷鸣般的掌声。
随后,各宣传队的表演开始了。我们合唱了《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后,又唱了带有自创性质的歌曲:旧社会好比那黑咕隆咚的万丈大深坑/井底下,压着咱老百姓/妇女压在最底层/多少年,多少代/遍地铁树把花开啊,把花开……
最后,我们学校拿了第一名,还得了一面40厘米宽70厘米长的“锦标”……
但喜事儿还没完。等回家后一推开家门,我还没来得及向父母报喜,便被一竹篮肉吸引了。那年月,肉是多稀罕啊!
“妈,咱家咋这么多肉?”我问。
“你别管,这是用来办事儿的。一会儿别走远了,这位婶婶可是专门来看你的。”母亲说。
我没在意坐在一旁的陌生“婶婶”,仍沉浸在建国庆典的热情里。
10多天后,村里传出我订婚的消息。
我感到奇怪,问了母亲才知道,那天的“婶婶”竟是上门“偷相”我的准岳母。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我和妻子的生活一直很美满。结婚几十年来,我们每年10月1日都要小小地庆祝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