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孝康(右一)和战友们的合影。(赵朝军 翻拍) |
|
60年,共和国沧桑巨变,大事迭现。如果您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60年大庆油田开始全面开发,1960年3月中国登山队首次在世界登山史上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并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拨打联系电话66778866,或联系记者程奇(13837962022)、 陈占举(13937967110)。
提起抗美援朝,腿中至今仍残留着美军一颗子弹的志愿军老兵郭孝康就激动不已。郭孝康说,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时还不满15岁,今年他都75岁了。
入 伍
1950年10月8日,为保家卫国,新中国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地群众纷纷报名,争当志愿军。家住偃师的郭孝康回忆说:“偃师当时有100多个村子,每个村都有人报名,抗美援朝一共去了160多人。”
当年部队招兵时,郭孝康头一天还在地里扛着锄头干活,第二天就成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此前,他从没摸过枪。在孟津平乐经过短暂集训,他就随部队开赴前线。当时,他还不满15岁。
过 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郭孝康说,那是歌里唱的,其实他们入朝时是趟水过的鸭绿江。“1950年11月入朝作战时,为避免暴露,我们部队选择晚上行军。在向导的带领下,战士们把背包和干粮顶到头上,一只手扶住背包和干粮,另一只手拉住前面的同志,几百人一起往前走。当时江水并不浅,最深的到脖子这里。北方的夜晚特别冷,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过了鸭绿江。大家心想着能休息一下,可是连长让我们跑步前进,跑了几里地浑身出汗,身上的冰也融化了。这时候,我们才体会到连长的好心——如果刚过江就休息,我们肯定就站不起来了”。
受 伤
战争总是残酷的。郭孝康老人回忆说,他入朝后遇到的最残酷一战是突破临津江防线。
临津江是汉江的支流,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处,其中游横亘在“三八线”上,这段江面正是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要突破的地段。
临津江江面宽100米~150米,水深一两米,渡河点已结冰,冰层厚15厘米;南岸均为天然峭壁,高近10米,不便攀登。
韩军第一师指挥着上万名“大韩民国”劳工队,凭借临津江天然屏障,拼命加固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就已初具规模的防御阵地。
志愿军首长非常重视,让各连队派出战士去江边察看,对各自具体的攻击目标、突破路线、地形水深等都了解掌握清楚,随后发动群众“提问题,想办法”,讨论解决完成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如:用雨布改制成“水袜子”(一种徒涉工具,可耐浸15分钟),解决在徒涉时的防水问题;用鞋底绑草绳、梯子上绑草捆解决攀爬时的防滑问题;用凡士林和猪油涂抹手脚,解决防冻问题;工兵先偷渡过江,剪开铁丝网,并卸掉一些地雷引信,等总攻开始后再以炮火进行轰击,以打开通道解决破障排雷问题等。准备工作甚至细致到派人实际探察各处江水深度,有冰凌的江面还把冰凌带回来查验厚度。此外,上级还组织突击部队在类似地形上模拟训练,在尽量接近实战的条件下演练徒涉、渡江冲击、排障、攀爬、打开突破口、扩大巩固突破口等战术动作。
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郭孝康所在部队提前到岸边潜伏下来。“当天凌晨,临津江畔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我们伏在雪地里一动不动,等待总攻命令的开始”。
17时3分,随着3发绿色信号弹升起,总攻开始了!到处都是枪声和炮声。
“同志们!冲过江就是胜利!”有指挥员喊。郭孝康所在的连是先锋队,子弹嗖嗖地从他身边飞过,当时大家也不知道害怕,一直往前冲。
在临津江的冰面上,同时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志愿军官兵。由于冰层无法承受重量,大部分地段的冰面完全破碎了,但1米多深的冰水并没有让勇敢进攻的志愿军放慢脚步……此次战役,志愿军最终夺得了胜利。
郭孝康说:“冲过临津江防线后,敌人的一颗子弹打到我的右腿上,当时我也顾不得伤痛,胜利后和战友们把雪化成水互相碰杯祝贺。”
回 国
由于当时朝鲜医疗条件较差,此次战役后,郭孝康被送回国内东北17陆军医院治伤。随后,他被安排到老家公社工作,再后来就退休了。
回忆起当年,老人异常兴奋又有些伤感。他说,当时不少志愿军官兵的棉袄早已破烂,个别人甚至在鞋子开裂后只能用绳子拴着。入朝后,后勤供应一直跟不上,战士们从江水里趟过又冻硬的鞋底像钢板一样滑,衣服上结了一层冰壳,明晃晃的,像铠甲。
郭孝康至今仍保存着他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退休后,他开始倾心收藏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和像章等,目前收藏总数已达1.1万余本(枚),共耗资10万余元。
提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很知足。“建国60周年到来时,我要搞一次展览,把我收藏的宝贝让大家看看。”老人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