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复后的屏风背面。 陈小伟 摄 | |
本报讯 (记者 陈小伟 实习生 黄晓明
通讯员 田国杰)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是洛阳民俗博物馆新近征集并修复的清代书画屏风背面书写的优美诗文。记者昨日从该馆获悉,经过近40天的修复,该馆从伊川民间征集的一幅清同治时期的12扇规格的书画屏风恢复其精美风貌。
珍贵书画屏风“安家”民俗博物馆
今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听说伊川江左有人收藏有清代的书画屏风。几经周折,他见到了这幅被称为“12扇屏”的书画屏风。虽说保存下来的只有11扇,但其松木框架、书画一体的特点立即吸引了王支援和他的同事。经过一番协商,这幅珍贵的书画屏风最终“安家”民俗博物馆。
在整理这些屏风时工作人员发现,每一扇屏风下部原来应该有纸画,联系收藏人得知,果真如此。随后,屏风下部的珍贵纸画也被征集回来。
为什么只有11扇屏风?据说是收藏者冬季烤火时,有一扇不慎被烧毁,十分可惜。
一幅珍贵的清代书画屏风
这幅屏风是亲戚和族人为纪念一位叫“景春”、官职为农政司的老先生去世3周年制作的。
11扇屏风每扇高2.9米、宽0.55米,正反两面都装裱有字画,是书画风格的屏风。
王支援说,这类风格的屏风在洛阳还是首次见到,它对于我们了解清代洛阳风俗和书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屏风正面的书画均分三部分:最上面是用楷体书写的序言,说明了制作该屏风的缘由;中间是精心绘制的二十四孝图;最下面是山水画。背面是大幅水墨画,画的是松、兰、竹、菊、荷等,配有行书四言诗。
屏风正面序言极尽溢美之词。序言记载,老先生名景春,字和亭,世居彭衙西北乡沙石坡。老先生的姓氏因屏风上有缺损不可考。序言记载:老先生生前赋性纯笃,为人诚朴,虽家道艰辛,仍弃儒归农。他孝以事亲,惠以待侄,严以处家,勤以励己,竭力田亩,不惮风霜之苦。
序言最后落款为“清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
屏风正面的中间是用工笔描绘的“王祥卧冰”等二十四孝图。每扇屏风两幅,应有24幅,但因破损和少一扇屏风,现仅存20幅。每扇屏风正面的最下部各有一幅山水画,因缺失两幅,现存10幅。二十四孝图下边的山水画群山耸立,古树丛生,意境深远。
在屏风的背面,现存5幅高达2米多的水墨画,绘有兰花、竹子、菊花、荷花和松树等,缺的一幅估计为“梅花”,这些花木中的君子寓意主人的高尚品德。每幅山水画还配有一首四言诗。这些四言诗用行书书写,笔法娴熟,显示了很高的书法水平。
修旧如旧,再现精美清代屏风
这幅屏风正反两面的宣纸字画都是直接粘贴在松木框架上的,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纸画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加上收藏者曾将屏风正面下部的纸画揭掉,修复起来难度很大。
该馆邀请修复字画的专家对屏风进行了认真修复。修复人员首先将其中一扇破损的屏风粘贴上宣纸,让11扇屏风“风格”一样。
接下来,修复专家将屏风正面下部的纸画予以复位,然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一些缺失和破损处进行修补,并对屏风进行装裱。
如果您去民俗博物馆参观,将有机会欣赏到这幅珍贵的清代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