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2版:国内·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把家管好,不让小平操心”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把家管好,不让小平操心”
  含饴弄孙。
  上世纪70年代全家福。
  后辈成长。
  “卓琳,原名浦琼英,原为云南省宣威市榕城镇普家山村人,出身于当地一位巨商之家(其父浦钟杰,字在廷,是名震西南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获五等嘉禾奖章)。

  据宣威当地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介绍,当年浦琼英(卓琳)在宣威可谓是一代才女:“宣威很多人都没亲眼见过她老人家的风采,但是听说她1932年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后来考入北大物理系,当时在咱们云南省据称是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子。在她之前,云南尚无人问鼎北大呢。”

  从一个名牌大学的女生,到迈入革命殿堂的青年革命者,卓琳的经历虽不像邓小平那样波澜壮阔、震撼人心,却同样充满曲折而耐人寻味。”

  地位 卓琳是“中心” 小平是“核心”

  在家里,卓琳是“中心”,邓小平是“核心”。卓琳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让小平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家里开支都是由卓琳计划实行,邓小平从不过问,当然卓琳总是尽量将开支向丈夫倾斜。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保证丈夫吃好一点,卓琳要他单独吃,邓小平不干。后来,她就派次女邓楠陪着老爷子吃。可不久,老爷子又不干了,坚持要跟大家一块儿吃。卓琳没辙了,就单独多给他炒一个菜,但到了饭桌上也叫邓小平“给你点、给你点”给大家分了。最后,谁也不再享受“特殊待遇”了。

  忠诚 “那时我相信他没有错”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带着全家人一同来到了北京。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卓琳就是这样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

  家庭的温暖,无疑有助于邓小平从容应对接踵而至的政治风波,在风风雨雨与境遇沉浮中,不变的是与他相伴永远的妻子儿女。卓琳与邓小平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夫妇,但他们心底深处有很多内在的东西是相通而融和的,两人默契着应对一切来自外界变幻的风云。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艰难岁月,更显出夫妻的情深意切。那个时候,有不少人想的是划清界线,而清醒的卓琳特别信任自己的丈夫,没有“犯糊涂”,“那时我相信他没有错,当然失误可能是有的,但不会有错误,更不会有大的错误”。

  善举 凑钱为地震灾区捐款

  2008年5月16日,中国红十字会辗转与邓小平夫人卓琳的秘书取得联系,证实卓琳老人已拿出多年的工资积蓄,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人民币。

  继2008年5月13日和5月14日,卓琳的家人连续两天匿名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后,当年5月15日,卓琳老人又拿出自己积蓄多年、不足10万元的工资,准备全部捐给红十字会。卓琳老人还特地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的整数。所借部分将从她日后的工资里扣除。

  近些年来,卓琳还设法为家乡做点事情。她多次为云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一次还同姐姐浦代英联名致函家乡领导说:“……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尤其儿童教育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她还随信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访港 见证回归赢得港人掌声

  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任特首董建华接受媒体采访,当记者问道,在回归庆典上,他特意郑重介绍卓琳女士,引来全场掌声,那是不是“临时起意”?

  董建华对此表示,其实那不是“临时起意”的,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典开始前对他特意做了嘱托。董建华说,自己对卓琳的介绍中,寄托了香港人对邓小平的无限敬意及追思,也是希望透过卓琳聊慰邓小平未竟的心愿。董建华说:“当时我话音刚落,卓琳女士站起身来时,整个大厅掌声雷动,实在让人难忘。那不是事先预演的场景,而是发自与会者由衷的敬意,他们用双手拍打出同一个信息——邓公,香港终于回归,您老人家当可含笑九泉!”

  这个片段是整个回归庆典中最动人的镜头,至今仍令人久久回味。(本报综合报道)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