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邦瑞升任宁夏巡府,却不在衙门里办公,而是驻兵花马池,上下同心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
|
明代嘉靖年间,宜阳县出了个大人物。此人22岁中进士,升迁很快,从知州、提学使一直升到宁夏巡抚,最后官至兵部尚书,做了明朝的“国防部长”,为官四十余年,政声民望突出,他就是——
大事件和大人物,是构成历史的两大元素。
明代,宜阳自产的“大人物”最多,其中嘉靖年间的王邦瑞,政声最好,威望最高,宜阳有专门纪念他的祠堂。
王邦瑞出生在宜阳县莲庄乡,从小胆识过人
王邦瑞这位明代重臣,出生在宜阳县莲庄乡。
莲庄乡位于宜阳县城西19公里处,居洛河南岸熊耳山北麓。洛河、涧河都流经该乡,水资源非常丰富,有人说莲庄乡之所以出了个王邦瑞,是因为这里的水好——王邦瑞当官后,热衷兴修水利,据说也与 “莲庄水盛”有关。
王邦瑞胆识过人,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家离灵山寺很近,寺内有个私塾,他在那里就读。教私塾的是个老翰林,学识渊博,他感叹王邦瑞的作文不但文采好,而且有见解,每每拍案称奇,久而久之,竟把桌案一角拍得明晃晃的。
讲堂设在寺院偏殿内,殿内有许多神龛,神龛中有许多神像,打扫起来很费工夫。轮到别的同学值日,总是老半天也打扫不完,完工后还灰头土脸的,累得够呛。
可同学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每次轮到王邦瑞扫地,从没听到过声响,可当大家走进讲堂时,王邦瑞已在座位上读书了,而且地面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奇怪!没见他扫地呀!他咋这么利索呢?于是有了传言,王邦瑞能役使菩萨扫地,扫地的时候,他不用动手,那些菩萨神像就主动为他打工!当然也有人不信,有人趁王邦瑞值日这天,早早起床藏于暗处,要看看王邦瑞捣的什么鬼。
不一会儿,只听讲堂大门吱扭一声,王邦瑞进来了,他睡眼惺忪,手拿扫帚进了殿堂,嫌神像碍事,便说:“出去,出去,别耽误我扫地!”神像一听,都自觉地站起来,走到门外去了;打扫完毕,王邦瑞说了一声:“回来,回来,各就本位。”众神像便乖乖地走到原地,变回原来的样子不动了。
哎呀,我的妈!原来不是神像替他扫地,而是他在命令神像挪位置!这小子将来是个什么官?竟能指挥神像?了不得!这位同学赶快给老师说了这件事,老师也来观察,果然发现王邦瑞值日时,能让众神像进进出出。惊讶之余,老师认定王邦瑞不是凡夫俗子,将来必成大器,从此倾其所学,悉心栽培王邦瑞。
由于学堂借用古寺,前后不连村落,学生夜晚如厕,难免担惊受怕,常要结伴而行。即使这样,突然间的狼嚎和猫头鹰叫声,也把大家吓得够呛。但王邦瑞胆子大,夜里上厕所总是独来独往,同学们很钦佩他。于是又有人说,王邦瑞如厕,每次都有小鬼护驾,所以他不害怕。于是就有人跟踪观察,果然发现王邦瑞夜晚上厕所时,后面总有个黑影悄悄地跟着。一天晚上,王邦瑞端着铁灯如厕,蹲下大便,可手中的铁灯没处放,一个黑影便把头伸过来,王邦瑞说:“再高点!”那颗头就伸到一个合适的高度,他把灯放在鬼头上后,那小鬼说话了:“尚书爷,你好大胆!”王邦瑞说:“小鬼,你好大头!”
深夜里的人鬼对话,听起来毛骨悚然,把跟踪者吓坏了。
升任宁夏巡抚,抓军务,兴水利
这些传说,显然不真,可能是王邦瑞成名后,他的同窗为了神化他,故意杜撰出来的。自古一来,大人物身后必有小故事,千奇百怪,神乎其神,其实也都有个前提——当事人必须有大成就,若是普通人,即使真的有这种事发生,老百姓也不会相传,反而说他是神经病。
但王邦瑞后来做了兵部尚书,所以先前,连小鬼都来巴结他,早早称他为“尚书爷”,这无非是想说王邦瑞少年不凡,胆识过人,是可造之材。
《明史》记载,王邦瑞“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那是正德年间,社会矛盾突出,山东、河南一带盗贼蜂起,百姓难以安居乐业,王邦瑞目睹这一现状,以“诸生”身份提建议,写了维护治安的十四条建议,即《条陈平盗十四事》。
河南知府看后赞叹不已,称赞他“小小年纪,如此见识,真是个出类拔萃的英才”。便将《条陈平盗十四事》转呈朝廷,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赏识。接着,他22岁考中进士,更引起朝廷的重视。
明朝开国以来,始终受到北方蒙古诸部的威胁,所以早在弘治年间,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朝廷沿着万里长城兴建了9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商州、太原、固原,号称“九边”。
嘉靖初年,王邦瑞被调任“九边”之一的固原重镇(今宁夏固原县)担任兵备副使。他深知责任重大,每日督察防务,选练士卒,工作抓得很紧,使敌不敢轻易来犯。当时甘肃泾州一带流寇李孟春的势力很大,经常在甘肃、宁夏、山西等地作乱,王邦瑞精于防务,李孟春无空可钻,便使人乔装打扮,装作钦差,假传圣旨,将王邦瑞逮捕下狱,后被陕西三原县知县识破,挫败了对方阴谋。王邦瑞出来后,调动武装力量,与地方官员通力合作,平息了李孟春匪乱。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王邦瑞升任宁夏巡抚,当了宁夏最高的军政长官,他不在衙门里办公,而是驻兵花马池。花马池地处河套平原西北、贺兰山以东,“三面临虏”,便于制敌。他这样做“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军民见状,不再惧敌,上下同心,构筑了一道坚固防线。
王邦瑞是文武全才,一手抓军务,一手抓生产。军务方面,他上疏朝廷,提出修筑城墙、增置暸望堡等十八条建议,均受到皇帝采纳。按照这套方略,他屡次击败北来骑兵的入侵,使宁夏百姓免受灾难。
强敌刚刚撤退,王邦瑞就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带着工程技术人员,翻越贺兰山、石嘴山,沿着黄河逐段勘察地形,探测水位深浅,一直测量到银川,然后开凿隧洞,引黄灌溉农田。工程浩大,除凿洞引黄外,还开挖了一条大干渠。筹备款项、征用民工、指挥调度,任务十分繁重,王邦瑞从来不端巡抚的大架子,总是头戴草帽坐镇指挥,不遗余力,深得宁夏人民爱戴。
但自古以来,干事者容易得罪人,不干事者容易嫉妒人,一帮小人就忌恨王邦瑞在百姓中的声望,频频向朝廷打小报告,诬告王邦瑞的引黄灌溉工程是劳民伤财。朝廷误听误信,将其调离宁夏,给了一个南京大理寺卿的闲职,致使引黄工程夭折。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王邦瑞再任宁夏巡抚,仍不改初衷,引黄工程二度上马,最终得以完成。
史载这一伟大工程,使银川一带300多万亩土地得到灌溉,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河套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得益于王邦瑞外御强寇,内兴水利。宁夏人民在心中为他树起一座丰碑。至今,宁夏一带还流传着“王尚书治宁夏” 的故事。传说当时,有一段渠正在开挖,上游之水突然滚滚而来,工程就要被毁了!大家赶紧请来王邦瑞,他搬把椅子坐在渠中,眼看水就要流到他脚下,他说了声“停”,水就乖乖地在原地打转了;那段渠修好时,王邦瑞说声“走”,水就温顺地顺渠而下。就这样走走停停,直到整段渠完工,水也没敢淹过来。老百姓都说尚书爷是水神,能指挥水龙王,龙王听他的话。
传说虽然荒诞离奇,但说明宁夏百姓对王邦瑞很崇敬,许多农户都供奉尚书爷的塑像和牌位。
升任兵部尚书,打赢京城保卫战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鞑靼部落举兵南下,攻陷大同和蓟镇之后,从古北口入关,长驱直入,掠怀柔,围顺义,破通州,直抵北京城下,京师大震。
当时的兵部尚书丁汝夔(kuí),匆忙部署御敌,但点阅京军册籍时却发现“是时册籍皆虚数,禁军仅四五万,老弱半之”,京郊又无粮草储备,士兵二三日“始得数饼”,毫无战斗力可言。
丁汝夔问计于内阁首辅严嵩,这奸臣主张闭门不战,说:“若是边疆吃了败仗,还可以掩饰;但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吃了败仗,上边怪罪下来,谁能负责?不如听任贼兵抢掠,抢够了自会退去。”正是在这种“ 饱将自去”的侥幸心理支配下,丁汝夔等人按兵不战,听任寇兵在京抢掠。
结果寇兵大掠村落,焚烧房屋“达八日之久”,史称“庚戌之变”,京畿遭受了一场浩劫,大明朝威信扫地,嘉靖皇帝震怒之下,将丁汝夔处死,任王邦瑞为兵部尚书。
王邦瑞临危受命,令京军主动出击,同时组建巡捕营,控制东西长安街防务,然后大开城门,接纳四郊百姓进城避难;与此同时,他又派快马前往河南、山西、山东等地调兵。在王邦瑞的有力指挥下,明军士气大振,击退了敌人的进犯。
这一仗好险!敌人已到了京城之下,连长安街都需要分兵拒敌了,若不是王邦瑞果敢出击,明朝就危在旦夕了,嘉靖皇帝在紧急关头起用王邦瑞,足见我们这位宜阳老乡的大智大勇。
京城保卫战之后,王邦瑞发现了明朝军队的弊端,各路将帅多是勋贵大臣,平时养尊处优,遇事仓猝应战,将官的指挥能力和部队的战斗力都不行。王邦瑞深感忧虑,提出了整顿军务的方案,针对京军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奏请皇上改编禁军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统管,他还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治军经验,条陈《兴革六事》,指出“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
他的一系列治军主张,均得到朝廷的采纳,颁令施行。一时间王邦瑞威名大振,京城百姓方觉安全,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王邦瑞死后,归葬洛阳,海瑞为他题写了碑文
王邦瑞在朝中地位日升,引起了严嵩奸党的嫉妒,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挤王邦瑞,在皇帝那里说他的坏话,使“帝眷渐移”,皇帝渐渐疏远了王邦瑞。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朝廷以莫须有罪名,将王邦瑞革职除名,遣回原籍宜阳。
王邦瑞被革职后, 严嵩奸党更加肆无忌惮,忠臣良将先后遭到迫害。徐阶、海瑞等耿直之臣,纷纷上疏为王邦瑞鸣不平,呼吁“要戎政重振,非邦瑞不可”,但皇帝迟迟不能醒悟,等他醒悟了,为王邦瑞官复原职时,王邦瑞已垂垂老矣,复职一年后便病死官署。
嘉靖皇帝这时才意识到失了一条臂膀,亲往吊唁,在悼词中写道:“苍天非兮,玉柱倒!大地叹兮,金梁倾!寡人哀兮,卿长逝!卿有灵兮,忧联躬!”但这等虚词哀叹,又有什么用呢?王邦瑞死后,归葬洛阳周山东麓,海瑞为他题写了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