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7版:60周年见证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援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数字记忆
新中国成立 古都隆重庆祝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9 年 8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新中国成立 古都隆重庆祝
记者 李英杰
东北运动场(今老城体育场)。 (李英杰翻拍)
  60年,洛阳翻天覆地,经历重大变革。本栏目拟对洛阳解放以来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 通过讲述的方式,再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近期,我们拟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洛阳的一些大事件进行报道,比如:各行各业争捐洛阳工商号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成立龙门文物保管所,保护龙门石窟;一五计划重大项目选址洛阳。如果您是这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知情人,敬请拨打电话66778866,或联系记者陈运团(13503797759)、李喆(63870831)。

  

  “10月1日”与“10月4日”之辩

  “1949年10月1日,万名各界群众在洛阳东北运动场(今老城体育场)集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论是《洛阳市志》,还是《老城区志》,都是这样记载60年前发生在洛阳的这件大事的。然而,据亲历那次庆祝大会的老人说:“肯定不会是10月1日举行的庆祝大会,而是10月4日。”

  涂天漳老人是洛阳地委离休干部,1949年10月,他还是一个17岁的少年,在洛阳专署工商科担任办事员。

  涂天漳有一个好习惯: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写日记。即便在动荡不安的岁月中,他用蝇头小楷记录的日记也是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记者翻看老人的日记,上面清楚地显示,在东北运动场举行庆祝大会,的确是在1949年10月4日。

  其他受访的老同志也都表示,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们在庆祝大会之前是丝毫不知情的。当时在洛阳军分区政治部工作的杨健也表示,部队得到消息是逐级传达,消息比地方上传得快,但他在举行庆祝大会前,也并不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日记见证历史一刻

  在涂天漳老人家中,他为记者打开了一本64开的日记本。日记本为深蓝色布面,还贴着标签,上写“1949.8.9”,编号为“A004”,内中的纸张均已泛黄。不大的页面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记载着1949年8月至10月,那个17岁少年经历的风风雨雨。

  从9月19日开始,洛阳专署工商科办事员涂天漳赴伊川县调查当地的工商业发展状况。其间,洛阳连降暴雨,让这位年轻办事员的旅程苦不堪言。他身背被子,脚上穿着从当地商会临时借来的破烂鞋子,一路经鸣皋、白元、白沙、水寨等乡镇,10月4日终于回到洛阳城内。对进城后看到的景象,日记是这样记录的:

  “一进城,情形大不相同了。满街都是五光十色,商店每户都插着鲜艳夺目、绯红五星的旗——‘大概是国旗’。(往)彩色标语上看,才知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黑板报上(写着),新疆全省也解放了!”

  “街上真热闹,到处都挤满了人。小孩们更是蹦蹦跳跳,手拿小旗。学校的秧歌队在街头出演(表演)了……总之,焕然一新,一切带着新气象。这象征着,数千年来(的)封建统治被摧垮,旧的历史过去了,历史又掀开新的一页,新中国诞生了!”

  “到专属,都去开会了。(我)顾不得疲乏,跑到东北运动场上。场中高高挂着一面崭新的国旗,数万人的大会(正在举行)。傍晚会散,排队游行,锣鼓交加,惊天动地,(人们)活跃在大街上。”

  “夜,明月高高照耀着大地。每人一个小灯笼,到街上游了一趟。(我)到东北运动场看演戏,乏甚返署,洗了洗身子,睡了。”

  这天日记最后一句,涂天漳点睛式地写了一句:“由于河水上涨,邮电交通断绝,报纸也看不到,一切消息知道得很少。”

  10月5日,洛阳的天空终于彻底放晴。涂天漳在日记中写道:“天晴了,万里无云,蔚蓝色的天空,阳光普照大地,一切都显得新鲜了,枝头鸟儿也在高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心中很愉快,新中国诞生了!”

  洛阳城处处欢声笑语

  新中国成立,让洛阳各界干部群众欢欣鼓舞。

  市物价局离休干部娄清当时在豫西行政干校学习,1949年七八月间,他受命到嵩县进行秋屯(征收秋粮)。10月4日,他和学校100多位师生参加了东北运动场的庆祝大会。

  娄清回忆说,当时该校所有的师生都拿着一面小旗,敲锣打鼓,排队进场。他当时敲着一面大锣,所以记忆犹新。

  娄清说,当时运动场上人山人海,“有六七万人参加了大会”(当时洛阳市区人口只有10万)。洛阳专署、市政府以及军分区的领导坐在“司令台”(阅兵台)上,由于没有扩音设备,他们用一个白铁喇叭依次讲话。当时的洛阳市长王均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运动场上顿时一片沸腾。

  市政府的领导还做了一番振奋人心的讲话,大意是说人民解放军已经消灭国民党800万军队,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人民从此当家作主。

  市委统战部离休干部杨健,当时在位于洛阳东车站附近的洛阳军分区政治部工作。对60年前的那一幕,他印象已经不是很深,但他记得在会场上,他带动军分区指战员与旁边其他机关单位的队列拉歌。他笑着说:“当时我的歌唱得可不赖。”

  娄清的老伴袁秀枝当时只有14岁,是老城幸福东街的居民,她当时在第四野战军的中南鞋厂工作,为南下解放军赶制军鞋。袁秀枝还是街道上的居民代表,庆祝大会举行当天,她组织街道上的年轻人拿着小旗去会场开会。会后,她也参加了群众大游行。

  娄清说,庆祝大会上还进行了文艺表演,会后洛阳城更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除了大游行外,秧歌、戏曲等表演也在大街小巷进行着,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人装扮成“蒋介石”、“杜鲁门”等反面人物的形象,这些“大人物”在洛阳街头被庆祝胜利的军民无情地嘲弄。

  涂天漳回忆说,之后的几天里,洛阳处处欢声笑语。尤其是10月6日,恰逢那一年的中秋节,新中国成立的欢乐和传统佳节的喜庆交织在一起,洛阳城一派新气象。

  庆祝大会稳定洛阳局势

  “庆祝大会一开,人心稳定了,洛阳的局势也稳定了,那些敌对势力也感到大势已去。”娄清老人的话,一语道破了庆祝大会的意义。

  袁秀枝说,当时去参加集会和游行的群众大多是年轻人,因为老年人还对新政权心存疑虑。这也难怪,当时九宫道、一贯道等反动会道门和周边各种地主武装、土匪武装,时时兴风作浪,制造暴力事件,向新生政权挑衅。

  樊晓雯是市粮食局离休干部,她当时24岁,在洛阳专署财粮科负责公粮的财务管理。樊晓雯回忆说,由于形势不稳,机关领导大多佩枪工作。在1949年3月31日发生的“海资暴动”中,财粮科科长的爱人也不幸受伤,被匪徒捅了10多刀。去神州医院看望时,同志们都痛哭流涕,只有科长坚决地说:“不要哭!这就是革命,革命就是要流血的!”这句话让樊晓雯印象深刻,也足见当时洛阳局势的紧张。

  涂天漳说,当时洛阳的守备部队其实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他们巡逻时,却要在几个城门之间“走马灯”似的兜好几个圈子,为的就是让人觉得兵力很足,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安排兵力,新政权在粮食储备上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段。娄清回忆说,为了稳定人心,平抑粮价,他们往往会把储备的公粮从市区运到宜阳,再从宜阳运回市区,来回运几次,也是为了稳定洛阳群众的情绪,让他们对新政权充满信心。

  庆祝大会后,洛阳的社会局势明显好转,无论是暗藏的敌人,还是普通群众,心里都有这种感觉:国民党政权是彻底完蛋了,洛阳已经改天换地了。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