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32版:百姓写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婚车变奏曲
广告
标语拾趣
别有风味的“饺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8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婚车变奏曲
 赵海珍
  制图:仁伟
  每逢佳节或者良辰,城市的街道上少不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支支婚车队伍,壮观前行,最前边的是敞着门的面包车,专供摄像用,摄像师扛着摄像机不停地拍着;其次是新郎新娘坐的花车,一般都是高级小轿车,有时还会有大型的房车;再后边是亲朋好友坐的一长排的小轿车,少则十几辆,多则二三十辆,队伍之长,一眼看不到尾,蔚为壮观。

  每当看到这场景,我就会想起过去曾经见过的结婚场面。

  记忆里我家最早结婚的是二姑,在上世纪80年代。二姑嫁的是同村的郎君,路程比较近,可是排场是少不了的。那时的婚车是几辆牛车,牛就是司机,拉着平板车,载着羞答答的新娘子和一群七大姑八大姨及箱柜等嫁妆,完成月老交给它的任务。

  二姑结婚那天,我很激动,因为可以坐牛车,还可以给二姑提着洗脸盆,更让我高兴的是到姑父家后可以挣到5角钱的红包。牛车颠簸得很厉害,我丝毫没感觉。婚礼如何热闹,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我攥着5角钱高兴地出出进进,钱还没暖热就被父亲没收了。

  几年后是我二舅结婚。那时有些人家已经有了自行车。二舅结婚用的自行车自然是借来的,他在车把上系了几朵大红花,一人骑上去接新媳妇。我们在村头盼啊盼啊,到了中午,二舅和舅母步行着出现在村口,于是鞭炮齐鸣。现在想来,这种结婚方式很俭省,也很环保。

  又过了几年,村里的婚车由拖拉机变成了卡车。去迎亲时,家里照例要用大喇叭放起豫剧《抬花轿》、《朝阳沟》、《穆桂英挂帅》,

  一村人都沉浸在喜悦中。卡车上也要放个大喇叭,一路放着这些豫剧,把喜气撒在了沿途的村庄。归途时,新娘坐在驾驶室里,亲戚坐在后边的车斗里。一路风尘,一路歌,新人就到新家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婚车又变成了小轿车。于是就出现文章开头那一幕,当然规模也是由小变大。请客的地点也由家里到高档的饭店,费用从几百元到几万几十万元不等,轿车也越来越高档。这些变迁,真正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洛阳理工学院附中)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