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伴随人的一生,很多人的名字就是其出生时代的缩影。如果您的名字是“超英”、“超美”、“卫东”、“跃进”,或其他一些蕴含时代特征的名字,如果您愿意讲述自己名字产生的经过、家长起名时的背景和寄予的希望以及围绕名字发生的故事,请打电话66778866报上“名”来,或与记者陈小伟(13503889959)、刘成武(13608650001)联系。
周建设:“工”“农”岗位上建设洛阳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从那一年起,国家在五年内规划建设156个重点项目,其中有7个在洛阳,包括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企业。
周建设出生在1953年11月,那个全国搞大建设的年代。
周建设说,他的出生地在信阳。1954年,为支持洛阳的大建设,省政府在洛阳成立“河南省人民政府运输处”,父亲调到该单位工作,他们全家搬到洛阳。
为啥叫建设?周建设说,当时“土改”基本结束,国家热火朝天地搞经济建设,全国人民群情振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出生,父亲就给自己起了个赶潮流的名字——“建设”。
今年56岁的周建设经历了“文革”那段特别的岁月。1971年,他初中毕业后响应党和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孟津县送庄公社负土村。他一干就是4年,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1975年,还在农村的周建设通过考试进入洛阳钢厂当了一名炉前工,那可是钢厂最热、最累、最脏的活,他二话不说,认认真真干好每一班。
1983年,在钢厂奋斗了8年的周建设调入洛阳建筑机械厂成为一名油漆工,他一干就是26年,直到今年退休。
王建设:在医疗岗位上努力工作
“那时候,全国搞大建设,父辈们全心全意拥护,他们的干劲儿足得很,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地工作。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出生,父亲就给自己起了个‘建设’的名字。”王建设这样介绍自己出生的年代。
王建设1954年出生于伊川,1970年到四川宜宾空军某部服役。王建设说,父母之所以给自己起名“建设”,一是顺应时代潮流,二是自己在家里正好是“建”字辈。
王建设在部队干的是军医,1975年从部队转业到洛阳耐火厂职工医院(今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工作,目前任医院医技科主任。
王建设说,1975年,洛耐医院还是个小卫生所。1977年,医院搞扩建搬到现在的地方,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二级甲等医院。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34年来,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看着一个个患者病愈出院,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王建设说。
杨建设:舍小家支持新区大开发
1959年11月,杨建设出生于关林镇王圪垱村。
那时候,洛阳大厂矿刚刚建起,国家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杨建设说:“虽然当时生活水平较低,还经常吃不饱,但周围各村都安派人到大厂支援建设。父母就给我起了‘建设’这个名字。”
谈到自己的名字,杨建设说:“上小学时,班里有三个叫‘建设’的,老师上课一叫‘建设’,3个人都站起来,经常搞错,小学五年级曾想改名叫‘建军’,后来慢慢习惯了,也就没再改。”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杨建设的“岗位”主要在农田。
杨建设说,虽然叫建设,以前咱对洛阳也没啥贡献,只不过在洛阳新区大开发时,咱舍小家顾大家,支持新区建设。原来,王圪垱村位于新区开元湖音乐喷泉一带,新区开发征地时,村民不太想搬出世代居住的地方;后来思想转变了,全村人主动搬迁,他更是义无反顾。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杨建设在朋友的引荐下,今年4月到涧西某企业务工。虽然工作岗位从农田到了车间,但他仍然保持着勤勤恳恳的作风。
“作为一名农民,咱舍小家支持洛阳新区建设;作为一名工人,咱要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杨建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