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明大义将申阳,镇守洛川河南王,怕民遭殃易三主,人拟村名成一庄。 |
|
今日地名:申阳村
地名简介:申阳村位于邙岭乡的东部,全村6个村民组,村民约1500人,耕地面积1900亩。
地名由来:申阳村这个村名,颇有些来历,因为两千多年前有位“侯王”埋葬于此,这位侯王的名字就叫申阳。
为使民众免受战争之苦,申阳三易其主
偃师自古,人才辈出,到了近现代,有两个地方更是誉满河洛,时人谓之“南官庄,北申阳”,这里的“北申阳”,指的就是地处北邙之上的申阳村。
“申阳”这个名字到底从何而来?故事要从秦汉说起。
话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许多地方的农民和贵族都纷纷起义。项羽灭秦后,废除了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恢复了诸侯割据分封制,并于公元前204年2月,宣布“分土而王”。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又封了18个王,这18个王,都是反秦战争的参与者,除了刘邦和英布出身低微外,其他大多是六国旧贵族的后裔和秦朝将相,河南王申阳也是其中之一。
虽然申阳也被封为王,但是个势力不大的“小王”,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据《前汉书》记载,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刘邦下南阳时,“瑕丘申阳下河南”,另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
瑕丘本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地盘,在今山东省滋阳县。也就是说,申阳曾为瑕丘令,也曾是张耳宠幸的臣子。在反秦战争中,他带兵先行占领了三川郡,项羽打过来时,申阳就在黄河边上迎接,项羽对他很有好感,于是封他为河南王,都洛阳,于是,申阳就成了这一封地的最高统治者。
项羽分封18王后,就到彭城做他的西楚霸王去了,诸侯也“各就国”。刘邦落了个“汉王”的封号,窝了一肚子火。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用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两个月后,由函谷关经陕县进入洛阳地区。
面对刘邦的大军,河南王申阳很识时务,及时归顺了刘邦,主动取消了“河南王”的称号,将其封地改名为“河南郡”。他的河南王,前后也只当了短短的8个月。
此后,关于申阳的记载就更少了,但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诗:“申明大义将申阳,镇守洛川河南王,怕民遭殃易三主,人拟村名成一庄。”说是申阳前后投靠张耳、项羽、刘邦,是为了让当地的人民免受战火之苦。不管申阳的初衷是不是这样,但其三易其主,确实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
申阳死后,埋在北邙岭上,也就是今邙岭乡东北处的申阳村南。申阳村与邻村牙庄村中间,有一座古圣寺,寺内曾有一通碑专记此事,碑记称,邙岭东五村(含牙庄)皆名申阳。以后四村易名,陵区所在地仍称申阳村,只是河南王申阳的陵墓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夷为平地了。
近代,申阳村人才辈出,成为著名的革命基地
申阳村在近代声名鹊起,得益于当地的刘氏家族中出了一批影响豫西历史的名人。
其中,最出名的当数刘道安。刘道安生于1905年11月7日,原名刘正志。他的父亲叫刘学诗,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毕业于怀庆高等农桑学堂,曾任陕州农桑学堂教师、淮阳高等农桑学堂校长,刘学诗是同盟会成员,还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袁(世凯)称帝斗争。
从父亲那里,刘道安得到了爱国主义、民主思想的启蒙,后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又受到了新思潮的熏陶。刘道安年轻时就投身革命洪流,当国共合作掀起高潮之时,他深入乡村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他把村塾改造为申阳小学,在县里率先实行男女生同校制度。上世纪20年代,申阳村在偃师县(今偃师市)的确开了风气之先。
1932年至1933年秋,刘道安任偃师县第一区区长期间,曾为区内的多位贫穷乡亲排忧解难,伸张公理。当时,偃师县第一区流传着“穷人打官司,就找刘正志”的说法。
刘道安宽厚和蔼,仗义正直,满怀振兴家乡的雄心壮志。但是,身处旧社会官场的他,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为了探索新路,追求光明,他毅然辞官离乡,到省城开封寻找中共组织,并于1934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偃师地下党领导人之一。
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刘道安任中共偃师县委组织部部长;1938年2月至7月,他又担任中共偃师县委书记。这期间,县委先后向延安输送了大批党员和进步学生、教师,刘道安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表彰。1947年8月豫西解放后,刘道安任中共豫西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1948年12月任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50年9月病逝。
受刘道安的影响,其弟弟刘克强、妹妹刘调荣也都先后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军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沧桑,曾经的历史印记在如今的申阳村已难以寻觅,原来的古战场已种起了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绿豆等农作物,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杂粮生产基地,而在这一片绿色的环抱中,该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革命纪念馆——申阳村革命纪念馆,我市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