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0版:60周年见证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大厂选址洛阳一波三折
城市档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8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大厂选址洛阳一波三折
记者 陈运团
  “一五”时期大厂建设场面。 (陈占举 翻拍)
  60年,洛阳翻天覆地,经历重大变革。本栏目拟对洛阳解放以来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 通过讲述的方式,再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近期,我们拟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洛阳的一些大事件进行报道,比如:广州、上海等地工商业户大批迁洛,支援洛阳建设;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偃师岳滩成为全国“优质、高效、低成本”小麦栽培技术发祥地。如果您是这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知情人,敬请拨打电话66778866,或联系记者陈运团(13503797759)。  

  

  “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这是上世纪50年代人们常说的一句顺口溜,在古都洛阳则更为流行。因为,“一五”计划的多个重大项目从1953年开始便陆续来洛选址,其中就有解决“耕地不用牛”问题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和可以让人“点灯不用油”的热电厂。

  虽然时间已过去了50多年,但说起当年热火朝天、争分夺秒的大厂选址往事,88岁的一拖离休干部席光平仍记忆犹新、激动不已。

  县长任上,突被抽调参加筹建

  习老是吉利区横涧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1953年6月的一天,时任汝阳县县长的他正在农村调查生产情况,突然接到通知,要他迅速前往洛阳地委集中报到。要去干什么,通知未讲。赶到地委后,他发现前来报到的还有伊川县县长宋彪等,有关领导只是让他们等候安排。

  到了7月12日,大家心中的谜团才被解开。省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一机部)中南办事处联合召开会议,向大家通报,国家要在河南开始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等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多项重点工程,紧急抽调他们来,就是要参与这些项目的选址、筹备和建设。

  这次会议上,多项重点工程的筹备处宣布成立,前来集中的各地干部都分配了新的岗位。其中,席光平等60余人被分进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筹备处。

  随后,他们又获悉,早在1953年2月,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就成立了新厂筹备处,曾对哈尔滨、石家庄、西安等地进行了考察,但党和国家考虑到整个工业布局的平衡、国防安全等,指示在中原地区的河南省选择厂址,其中对洛阳尤为重视。

  收集资料,和焦裕禄同往郑州

  一拖筹备处人马刚刚到位,便立刻紧锣密鼓地开始工作。

  席光平记得,1953年7月13日,筹备处全体人员分为两拨儿,一拨儿30余人由马捷带队,外出考察学习筹建工厂经验,一拨儿由杨立功带队,于当天乘车赶到洛阳,进行前期准备。

  当时,洛阳城市基础很差,人口不到10万,所谓的工业只是几家小修理厂,人们用“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这三句话来形容它。由于时间仓促,洛阳方面起初仅给筹备处准备了一批空房子,地点在老城马市街、东华街等处。

  很快,由苏联专家拟定的选厂建厂资料收集纲要下来了。一拖筹备处和随后赶到的矿山机器厂筹备处立刻成立联合资料收集办公室(地点在老城凤化街和贴廓巷),席光平当时被分配到该办公室的气象水文组,他和同事们一看到资料收集纲要都懵了!因为上面所列的内容不仅十分繁杂,包括资源、水文、气象、地质、交通等多个类别,而且要求极严。比如气象中的气温一项,它要求必须收集到最近15年之内每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不得有一天中断。大家查阅洛阳旧中国时期的档案资料,相关的内容根本没有。洛阳南关外有一个旧社会留下来的小气象站,可记录十分有限,还断断续续的。

  困难再大,也要想方设法克服。联合资料收集办公室派出多批人员,前往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收集各种资料,然后汇总成册。当时,洛阳的地震资料根本没有,可收集纲要对这一项又格外重视。无奈,席光平就带上干粮,沿着洛河、涧河步行到谷水,沿途向百姓查访洛阳历史上的地震情况。为了摸清洛阳的地质状况,他们甚至还邀请马坡、塔湾一带在旧社会以盗墓为生的“盗墓贼”,让他们用探铲来帮着探明有关区域的土质和地层结构。

  当时,选址工作并不局限在洛阳一地,郑州、偃师、陕县、新安等地都曾作为考察对象。1953年8月中旬,一拖筹备处派席光平,矿山机器厂筹备处派焦裕禄,共同带领一个测量队前往郑州对当地的建厂条件进行考察。他们租住在郑州车站附近的一个小旅社里,每天骑着毛驴往来奔波,先后完成了对冉屯、三官庙等地(位于今天的郑州市中原区)的深入调查,拿到了众多有价值的数据。比如,这里为沙质土地,承压力不好;地下水位高,通常挖一米多就见水。这些调查内容,对后来一拖、矿山机器厂等大厂最终选址洛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址西工,遭郑振铎强烈反对

  1953年9月下旬,席光平被一拖筹备处调往北京,担任筹备处驻京办主任。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情况,也见证了一拖选址洛阳涧西一波三折的复杂经历。

  在席光平的记忆中,一拖选址最初的一次重要争论是关于在洛阳西工一带设厂是否恰当,时间大概是在1953年的9月、10月间。根据前期调查,结合一机部汽车局的意见,东起老城西关,西至涧河,北到陇海铁路,南至西工(指当时存留的西工兵营)的开阔地区被作为一拖选址区上报审批。这里土质好、居民少,铁路接轨方便,也容易和老城连为一片,建厂比较经济。

  审批手续十分顺利,没想到在空军司令部出了问题。他们的意见是:“洛阳净空良好,宜于建设一级机场,不同意在洛阳建厂。”筹备处的人急忙和他们深入沟通,阐明在洛阳建设大厂的重要性,人家才同意了。

  他们本以为不会再有麻烦了,谁料文化部传出了最强烈的反对声。时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他是著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及史学家——坚决不同意,理由是所选厂址地下有周王城的遗址,一旦建厂,将被严重破坏。

  席光平清晰地记得,国家计委为此还专门开了一次讨论会,他也有幸参与了。会上,郑振铎拿出多种史料为据,慷慨激昂地发言,坚决反对在洛阳西工一带建厂。他大声疾呼:“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要靠这个地方说话。不能经我们这辈人的手,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葬送了。不然,子孙后代将来要骂我们!”后来,国家接受了文化部和郑振铎的意见,决定不在洛阳西工一带选址建设一拖等大厂。

  几经波折,十大厂矿定址洛阳

  筹备处的选址工作只好转变方向,开始对洛河南、涧河西、白马寺一带等地区进行勘察测量。同时,筹备处还不断抽派人员,对郑州贾鲁河以西地区进行重点调查,最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坚持要在洛阳建厂,理由是洛阳地理位置重要,地质、气候等条件好;另一种主张在郑州建厂,理由是交通便利,工业、公用事业基础好,城市可利用的条件比洛阳优越。当时,苏联专家的意见更倾向于在郑州建厂。

  两种意见各具优劣,怎么办?1953年年底,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专程来到郑州、洛阳等地,进行详细考察。随后,中央就一拖选址问题进行讨论,最终作出决策:在洛阳建厂。

  席光平老人说,大约在1954年1月,一机部汽车局局长张逢时在北京向大家传达了中央的这一决定,他还告诉大家,毛主席对一拖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听过选址汇报,毛主席幽默地说:“历史上那么多帝王都在洛阳住下了,还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就放在洛阳吧!”

  消息传到洛阳,大家更是欢欣鼓舞。那段时间,席光平还陪同张逢时去向苏联专家斯钦斯基(音)报告了中央这一决定。这位主张在郑州建厂的苏联专家很有意见,追问究竟为何要选址洛阳,张逢时说:“我们选洛阳还考虑到国防安全和战备需要。把厂设在洛阳,将来一旦有战事会安全许多!”

  随后,根据中央指示,一拖筹备处等集中力量,对洛阳的相关地区进行重点调查。洛河以南地区,虽然地势平坦,但中心有大渠通过,地下水位高,居民点也比较稠密,搬迁困难,更棘手的是,大厂铁路接轨需要建设洛河铁路桥,不仅要加大投资,而且非短期内所能解决,因此只能放弃。白马寺一带,铁路接轨方便,但勘探中发现大量古墓,层层叠压,地基处理非常困难,因此也只好作罢。比较而言,最理想的是涧河以西地区,这里虽然距离老城约8公里,但一片原野,洛潼公路穿行其间,铁路接轨也十分方便。

  1954年2月20日,国家计委电文通告一拖筹备处等,经党中央批准,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滚珠轴承厂选址洛阳涧西建设。接着,作为配套建设项目,国家又确定在洛阳投资兴建热电厂和水泥厂。随后,洛阳铜加工厂、洛阳棉纺织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玻璃厂也选址洛阳。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