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来自上海、广州的援洛人员在上海旅社门前合影。李喆 翻拍 |
| 乐科根翻看当年的工作证。李喆 摄 |
|
60年,洛阳翻天覆地,经历重大变革。本栏目拟对洛阳解放以来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 通过讲述的方式,再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近期,我们拟对洛阳解放以来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进行报道,比如: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偃师岳滩成为全国“优质、高效、低成本”小麦栽培技术发祥地。如果您是这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知情人,敬请拨打电话66778866,或联系记者陈运团(13503797759)、李喆(63870831)。
援洛人员:把洛阳当作第二故乡
1956年四五月间的一天晚上,一列火车抵达洛阳东车站。从这趟列车上下来的36个人,被接到老城区一家招待所内。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年19岁的乐科根有点儿怀念江南的吴侬软语。
乐科根祖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现北仑区)。14岁时,幼年丧父的他在叔叔的带领下,到十里洋场上海滩闯荡。在一家私营五金号当了几年学徒后,1956年年初,他报名参加了上海有关方面组织的一个五金培训班。
乐科根的叔叔坚决反对他报名——这个班实际上是支援内地培训班,学员在学成后都要去内地一些城市,支援当地建设。可乐科根却不以为然,在老家的母亲已于两年前去世,他孑然一身,了无牵挂,更重要的是,母亲健在时,总是跟他讲新中国的种种好处,对于因没能为母亲送终而时常悔恨的乐科根来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内地支援建设,不失为一个尽忠尽孝的好办法。所以,在培训结束后,乐科根二话没说,就服从组织的安排登上了开往洛阳的火车,成为上海五金行业援洛者中的一员。
出发前,上海有关方面组织了一次场面宏大的欢送会,“在火车站敲锣打鼓,热闹得很”。而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洛阳则把欢迎他们的热情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了政策中。抵洛后,乐科根被安排在市零售公司北大街第一门市部做营业员,分管五金及针织品的销售工作。他已经做好了吃面食的准备,不过,在职工食堂,他每天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米饭。即便在物资供应较为紧张的时期,对援洛人员优先供应米饭的政策也没打折扣。此外,作为普通营业员,乐科根每月的工资为50元,而为洛阳本地人的门市部经理,月薪不过36.5元。
据乐科根回忆,在涧西众多大厂建成后,当时市服务局下属的很多商业单位都在涧西增开了门市部。和他一道来洛的人中,也有不少被分配到涧西工作。“我们当初都是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来的,大多数人工作都很努力。”乐科根说着拿出一个日记本——这是他荣膺公司先进工作者的奖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为洛阳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后,不少援洛人员相继返回上海。但也有不少人把洛阳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留在了这片热土上,乐科根就在洛阳扎了根。经人介绍,乐科根与嵩县田湖镇的张菊花喜结连理,如今已儿孙满堂。现在,从关林供销社退休的他,南方口音中已掺杂了不少洛阳味儿。
援洛企业:给洛阳带来新技术
除了组织人员内迁支援洛阳建设外,广州、上海等地还发起了企业内迁的号召。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公私合营的服务性企业因此相继从沿海城市迁到洛阳。
随广州红光照相馆来洛的李桂标回忆说,1956年年初,广州工商业和手工业刚刚开始公私合营,动员这些企业迁入内地,不少工人都愿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但不少掌握财产大权的私方经理持观望态度。
李桂标清楚地记得,为了动员这些私方经理,在他们编纂的行业报纸《摄影工人》号外第一期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排除思想障碍 响应祖国号召》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党号召我们参加外调,支援祖国工业建设,我们应该热烈响应。……是妻儿留恋、父母难离吧?试问谁无妻儿,谁无父母?……是故乡可爱吧?难道洛阳就不是祖国的土地,难道洛阳就不可爱吗?我们广州的解放,难道不是解放军离乡背井换来的吗?……”
思想先进的人不是没有。时任红光照相馆私方经理的梅敦庆就是当时最著名的一个。在他的联系、协调下,当年夏秋之交,广州红光、曙光和美虹3家照相馆的27名人员,与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手工业战线的援洛人员一道,乘坐专列来到洛阳。根据安排,3家照相馆合并为洛阳红光照相馆,归市服务公司领导,馆址就在人民西路与中州中路交叉口西南角的上海旅社一楼门厅内。
李桂标说,内迁企业大多是完整“打包”来到洛阳,因此沿海服务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来到洛阳。以照相行业为例,在此之前,洛阳的照相馆用光仍以太阳光为主,而他们从广州带来了先进的灯具,解决了以往“看天拍照”的问题;此外,当时沿海已经开始流行为黑白照片上色,上海油彩上色技法和广州水彩上色技法让洛阳人接触到了“彩色照片”。这使得洛阳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始终走在内地照相业的前列,为我省第一家照相行业中外合资企业落户我市奠定了基础。
援洛大潮:为洛阳发展作贡献
据《中共洛阳党史专题(第一辑)》中《地方工商业对国家重点建设的支援》一文记载,自洛阳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工业建设城市后,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洛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全国支援洛阳重点建设的指示。1954年11月20日,上海荣大水泥工业厂迁至洛阳,厂址在西工区王城路南头,由国家投资筹建厂房、设备,随厂迁洛职工124名。全体职工艰苦奋斗4个月,该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各种规格下水管道61公里,有力地支援了重点工程建设。
1955年4月,广州、上海等地工商业户3500人迁洛,分别被安置在涧西区豫北路和青岛路,两个地区的市场也因此被命名为广州市场和上海市场。1956年8月,国家决定将上海市的华南和复兴两家煤球厂迁洛,合并成立洛阳市煤球加工厂,保障了基建工地工人的生活需要。在此前后,兄弟省、市为支援洛阳重点工业建设,迁至洛阳的工商业企业还有橡胶厂、纸盒厂、工具厂、翻砂厂、综合仪器加工厂、万国药房等。
根据统计,截至1957年8月,为支援洛阳重点工业建设,国家先后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工厂17个、商店88个,调入人员26474名。据《洛阳市二商志》记载,在这批内迁大潮中,饮食行业有6家较有名气的饭店内迁,分别是涧西的大新酒楼、大利食堂、广州食堂以及老城广州食堂、南大街野味香糕团店、新邨饭店等;上海三乐农产制造社、金家骏蛋糕厂和大沪面包厂则于1956年合并成立了洛阳市三乐食品厂。旅馆业则有1956年市服务公司副经理、上海内迁资本家乌兆荣兴建的上海旅社(后改为国际旅社北楼,现已被拆除)。理发行业迎来了8家内迁企业,其中上海金龙、永定和德胜合三为一,更名为三友理发店,店初设老城西大街,后搬至人民西路;而原上海中美、中央、香港3家理发店,合并成为上海理发店,在涧西上海市场开业,并在广州市场等地设门市部。浴池业则在涧西广州市场和上海市场先后新建了广州浴池和上海二池,在人民西路新建的上海一池后来成为因具有全省先进水平而名噪一时的兴华楼。洗染行业中较为出名的,有原上海静安区旭东洗染店职工开设的旭东洗染店,位于老城南大街;从广州迁来的个体洗染店,于1956年年底合并成立国营洗染店。照相行业除红光照相馆外,还有由上海万氏、卡德、太平洋、鹏飞合并而成的人民照相馆(位于上海市场)以及由永余、汪明、胜利、王家和丽娜合并而成的东风照相馆(位于老城北大街)。
内迁服务行业的合理布局,不但大大改变了我市的商业结构,使我市的商业市场面貌一新,而且使得新建的涧西区形成了以重点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为重点的规模网点。同时,大大增强了洛阳地方工商企业的实力,对洛阳地方工商业的发展、市场的供应、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对重点工业建设的支援,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