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7版:60周年见证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卫东:饱含时代的朴素情感
数字记忆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9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卫东:饱含时代的朴素情感
记者 陈小伟
  姓名伴随人的一生,很多人的名字就是其出生时代的缩影。如果您的名字是“向红”、“学军”、“国庆”或其他一些蕴含时代特征的名字,如果您愿意讲述自己名字产生的经过、家长起名时的背景和寄予的希望以及围绕名字发生的故事,请打电话66778866报上“名”来,或与记者陈小伟(13503889959)、刘成武(13608650001)联系。  

  1966年6月2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宣称:“誓死保卫无产阶级专政!誓死保卫毛泽东思想!”随后,“卫东”成了那个年代出生的众多男孩子的名字。

  李卫东:名字饱含时代的朴素情感

  李卫东,1967年出生于新安县磁涧,名字是当教师的父亲起的,当然是“保卫毛泽东”的意思。

  虽然出生于“文革”时期,但李卫东对“文革”的记忆很模糊。最难忘的就是,1976年9月9日下午,他正在山坡上红薯地里帮家人往篓里装红薯时,在县城工作的本村一邻居回家向众人发布消息:“毛主席逝世了!”李卫东心里一直犯嘀咕:“毛主席咋会去世呢?大家不是都说毛主席万岁吗?”现在回想起来,李卫东说,那是一个小学生发自内心对领袖的尊敬和爱戴。

  李卫东说,他初中毕业后考入新安县高级中学,随后顺利到郑州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先当高中老师,由于计算机操作熟练,又被调入新安县农行工作。后来,他所在的部门上划到洛阳农行,他就幸运地“进城”工作了。

  李卫东说,虽然时过境迁,但自己的名字饱含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朴素情感。他喜欢他的名字,也坚信只有认真工作才能干出成绩。

  杨卫东:叫这名字是为了紧跟形势

  今年40岁的杨卫东,本来世世代代住在新安县石井乡石井村,为了支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举家而今已搬迁到温县生活。

  为了方便乡亲们走亲访友,也为了发家致富,10多年前他开始搞客运,奔波在新安和温县之间,如今他已经是这条客运线上的运输老板了。

  杨卫东说,自己的名字是舅舅起的。当教师的舅舅告诉他,1969年他出生时,文化大革命正轰轰烈烈进行着,处处都在喊“誓死保卫毛泽东思想”的口号,给他起这个名是为了紧跟形势。

  杨卫东说,“文革”结束时他才7岁。现在年龄大了,他已明白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要不,咱指不定还在大山里老老实实地修理地球,咋说也不敢投资几十万元跑运输当上运输专业户!”

  汪卫东:名字是时代的印记

  “前20年在学习和务农,后20年在军营履行一名军人的职责。”今年40岁的汪卫东这样介绍自己。

  祖籍安徽黄山的汪卫东今年转业到洛阳市卫生局工作。汪卫东说,名字是那个时代的印记。1969年5月他出生时,在安徽屯溪地区(现在的黄山市)一中教书的父亲给他起名卫东,随后他的妹妹名叫红红,弟弟叫东方——3个人的名字合一起,就是“东方红”的意思。

  汪卫东说,他上学时住在父亲教书的学校,学校的大喇叭里每天早上都放《东方红》。其实家长给孩子起名“卫东”、“向东”等,都表达了他们“与时俱进”的意愿。

  汪卫东说,20年的军旅生活,他尽职尽责,5次荣立三等功。现在他退役了,很幸运地到政府机关从事医疗卫生管理工作。他打算继续保持军人的优良传统,把卫生这项“民生”工作做好,直到退休。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