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私合营后,洛阳民生制药厂职工下乡送药。 (陈运团 翻拍) |
|
60年,洛阳翻天覆地,经历重大变革。本栏目拟对洛阳解放以来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 通过讲述的方式再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近期,我们拟对洛阳解放以来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进行报道,比如偃师岳滩成为全国“优质、高效、低成本”小麦栽培技术发祥地等。如果您是这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知情人,敬请拨打电话66778866,或联系记者陈运团(13503797759)、李喆(63870831)。
旧社会,洛阳药业让人忧
解放前,洛阳经济凋敝,工商业极端落后,在关系百姓生命健康的医药行业,竟连一家制药厂也没有。市场上行销的药品,少数由本地药店土法配制,多数来自外地,品种稀少,质次价高,甚至还有药贩在药中掺杂使假,坑骗病人。
这一局面让洛阳医药界的多位有识之士忧心不已。“德泰祥”掌柜张绍先、“裕源”掌柜杨清源、“万和源”掌柜莫浩然等反复酝酿,倡议集资在洛阳创办制药厂,并委托“德泰祥”的第三经理姚润甫具体经办。
1930年冬,姚润甫召集洛阳同业商户集会,议定每50元(银币)为一股,认购股数不限,大家共同集资兴办药厂。随后,在“四知堂”的杨振清、“泰生祥”的张钦斋等的支持下,这项事宜共有21人参与,一共集资1900元,开始了筹备工作。
1931年年初,姚润甫等在老城桑园街租赁12间民房,增盖4间铁皮棚,购买了毛驴、石碾、铜笼、药案等简易设备,于同年5月6日开业生产。药厂取名洛阳药业公共制药研究所,第一任经理为延秋人刘云斋,制药师傅为孟县(今为孟州市)的孟庆义,人员共有8名。当时,研究所除了依据各药店提供的古方来制药,还邀请洛阳著名老中医阎济普、马尊山等共同创研新药,先后生产产品80余种,分蜜制丸、水丸、散剂、膏药、流膏5个剂型。
洛阳药业公共制药研究所生产初期,所有产品仅限于供给各股东的药店,稍有盈余,赊销给本市其他同业商户,不直接对外营业。后来,随着产量的增加,药品销售扩大到豫西各地。
新时期,民生药厂应运生
洛阳解放后,社会面貌为之一新,经济迅速恢复发展。1953年,洛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一拖、洛矿等大厂在洛阳选址建设,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为了适应发展需要,解决人民的就医用药问题,1954年12月,市长白安平和工商局长王惠山提议,扩大洛阳药业公共制药研究所,组建新的制药厂,发展洛阳的制药业,并将这项工作委托给洛阳药业同业公会主席牛星光来办理。
据洛阳民生制药厂老专家周有恒介绍,牛星光生于1914年,新安县养士村人,幼读私塾,长大后经营药铺,热心公益。牛星光思想进步,经营有方,当时在洛阳药业颇具声名。
接到市领导委托,牛星光慷慨受命,立即在药界广泛宣传、串联,得到了药界多数人士的响应和支持。很快就有21人愿意参与此事,共集资人民币1.36万元,在洛阳药业公共制药研究所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仪大器材行,新的制药厂应运而生,牛星光任厂长。因制药事业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国计民生,牛星光还特别提议把新的药厂定名为“民生制药厂”。
民生制药厂成立后,对原材料的加工仍采用传统的较严格的方法,但由于添置并改进了生产设备,以电动石碾代替了驴拉碾,以丸药板机代替了原来的蜜丸手工制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经营方面,该厂也走出了原来的相对封闭状态,大力向外地推销产品,药品远销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并具有一定知名度。当时,该厂是洛阳市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也是河南省五大制药厂之一,对全省制药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变革,公私合营声势急
1955年,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为了加快对我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市委统战部号召大家积极走公私合营的道路。
起初,民生制药厂的许多股东对此有一些顾虑,担心自己家庭今后的生活会有困难,担心自己在厂里的职位会被取消,担心公方与私方的关系处理不好。然而,当大家全面、深入地学习了相关的方针政策,了解到合营后原有私人资金作为股本按季领取定息,厂店人员全部安排工作、有固定工资按月领取等信息后,逐渐认识到,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才有前途。公司合营不但可以解决过去劳资双方的摩擦问题,而且还解除了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很快,药工和店员都积极拥护。
1956年1月1日,经牛星光出面申请,洛阳民生制药厂被批准实行公私合营。市委对民生制药厂的公私合营工作十分重视,把该厂定名为“公私合营民生制药厂”,派统战部的张伦担任厂长,作为公方代表;牛星光任副厂长,作为私方代表。
当时,洛阳药界一位姓高的药店掌柜高兴地说:“我带着自己店堂的700元资金参加合营,政府却给我家成员及亲戚6口人安排了就业,还让我当了厂里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我真是想都想不到!”高掌柜在公私合营前也有一些顾虑,曾私下把一包人参藏了起来,打算合营一段看看情况,如果不行自己再退出来单干。后来,他发现合营比私营还要好,就彻底打消了以前的顾虑,主动把那包人参贡献给了厂里。
公私合营后,民生制药厂工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生产得到迅猛发展,人员也扩充了许多。至1956年年底,全厂蜜丸生产量达30万盒,其他药品4万瓶,总产值达16万元,全年实现利润2.4万元。
让人惊喜的是,公私合营后的民生制药厂不仅洛阳传统名药荟萃,而且不断推陈出新。
在洛阳药界的传统优质产品中,过去最著名的是“洛阳三大亨”,即“济世堂”的“李占标膏药”、“四知堂”的“五更太平丸”、“杏林堂”的“求病丸”。其中,“李占标膏药”又名“愈风痛膏药”,创研于清朝末年,具有舒筋活络、除风祛湿、消肿止痛之效,公私合营时,由李占标之子李永斌献出此方。
据河南党史资料丛书《自由之路》所述,上世纪50年代洛阳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从低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到高级形式(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逐步进行的,到1955年年底,全市已有13个行业实行了公私合营或组成合作商店,积极要求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已达700多人。1956年1月20日,随着最后一个行业——剧院业公私合营,全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完成了巨大的历史转变,跨进了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全市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确立。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了生产力,我市广大职工当了国家的主人,迅速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生产经营积极性空前高涨。1956年,全市商业销售额达9343万元,较1955年上升了30.74%,为1953年的2.72倍;新合营的工厂年总产值比合营前一年增长2.24倍,超额7%完成了国家年度计划,为完成洛阳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济建设任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