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新中国60年的奶业发展,笔者采访了今年70岁,家住石家庄的龚大爷,龚大爷深有感触,用他老人家的话说:“我真是看着中国的牛奶事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啊!我打小喝三元,从北京三元喝到河北三元!”龚大爷是北京人,如今随儿子一家住在石家庄。对于像龚大爷这样的老北京来说,提起牛奶,必定想起三元。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牛奶缺,供刚出生的婴儿都不够
刚解放那会儿,什么都缺,牛奶更不用说了。当时全市鲜奶供应量少得可怜,连仅供给当年出生的婴儿都不够。“那时候,只有家里有3岁以下的小孩或者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凭票购奶,成年人是很难喝到牛奶的。”龚大爷那时就每天拿着罐头瓶子到很远的三元取奶站给刚出生不久的妹妹取奶,宝贝似地抱在手里,闻着觉得好香,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喝奶难,哥哥不跟妹妹抢奶喝
龚大爷的小女儿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因当时妈妈没有奶水,只好凭着出生证订了一份牛奶。当时龚大爷的儿子刚满3岁,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孩子从来没尝过牛奶的味道。每到妈妈给妹妹喂牛奶时,他都会在旁边流露出期盼的目光。“妈妈,牛奶是从牛身上挤出来的吗?为什么不多挤一点啊?妈妈,妹妹小,要喝奶,我长大了,我不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买奶难,拿瓶子赶几十里路去买奶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牛奶供应短缺的状况也没有立即改变。龚大爷的孙子出生了,因为儿媳妇还要上班,所以只能买牛奶喂孩子。这样一来,每天早上去三元东郊农场买牛奶就成了儿子的首要任务,龚大爷还清楚地记得,儿子每天拿着红票到农场买奶,这一跑就是3年。骑着自行车来回就是20多里路,起个大早赶路去排队,生怕去晚了打不到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
真方便,口味繁多品种齐全随便喝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北京人开始喝上了充足的牛奶,而且牛奶的品种和口味也丰富起来,龚大爷一家也长期订上了牛奶。龚大爷乐呵呵地对笔者说:“我爱喝鲜奶,而小孙女爱喝酸奶,我们一家是各有所好。”
我家选三元奶——
真正好奶,服务便捷品质又好
现在,龚大爷随儿子一家住在石家庄,一家四代人每天都喝牛奶,在越来越多的牛奶品牌中,这一家人就看好“三元”了。龚大爷告诉笔者,现在在石家庄也可以订三元奶了。他每天打开家门口的小箱子,一瓶新鲜的牛奶已经静静地放在那里了。出门去转转,也可以随处见到“三元便民奶屋”,这可是市政府为咱老百姓办的件实事,太方便了!就连孙子给孩子喝的都是三元奶粉,在小重孙刚断奶那会儿,家里人都要去买进口奶粉,龚大爷就告诉孙子:“你爷爷喝三元奶喝了一辈子,这个可靠!”
(汪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