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焰火《历史足迹》。这是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拍摄的“脚印”。
(新华社发) | |
60年前的那个金秋新中国诞生,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起点。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从这里出发,演绎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性跨越。
□据 新华社电
1 体制机制跨越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活力奔涌而出
“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创举。这是60年发展中最关键的变革、最重要的跨越。”经济学家厉以宁说。
新中国成立时,国力贫弱,急需搞建设。计划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随着形势发展,这一体制凸显出“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
当市场经济闸门开启,创造财富的活力喷涌而出,古老中国变得更加年轻、更有力量。
2 对外格局跨越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参与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之中
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的命运日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60年前,中国人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打开国门搞建设,封闭的中国融入世界。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改革开放后,中国从一个基本脱离世界的封闭社会向半开放的社会转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从一个半开放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
开放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
3 综合国力跨越
从贫弱走向富强,迈入经济大国行列
上海世博会园区,巨大的展馆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再过7个月,世界博览会将在这里开幕。150年前,世博会的前身、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在工业强国英国举办;150年后的今天,它首次来到发展中国家。
这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巨大跨越。6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微不足道;60年后,中国已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国力以滚雪球般加速增长:经济总量从1万亿元到10万亿元,用了15年时间;从10万亿元到20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从20万亿元到30万亿元,只用了短短2年——书写着惊人的“中国速度”。
国力的跨越带来国防实力的跨越,中国正在实现着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60年的跨越,实现了中国国力从衰落走向强盛的历史性转变。
4 经济建设跨越
从一穷二白到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
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到建立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前30年,中国通过自力更生构造了工业的基本骨架;后30年,中国通过引进、吸收、创新,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在工业化浪潮中,有两个中国独有的世界奇观:一个是2亿多农民离开土地,投身到工业化进程中;一个是数百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60年间,我们走过了发达国家工业化300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跨越。
60年间,工业化进程将曾经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现代工业社会的轨道。这是一个世界奇迹。
5 科学技术跨越
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创新,向科技强国进发
历史不能忘记:60年前的中国,科技的全部“家底”就是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不超过5万人的科技人员队伍。
目前,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5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与研制“两弹一星”倾一国之力不同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科技与经济、市场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国家倡导自主创新,企业和个人创新的激情也被点燃,迸发出强大的创造活力。
6 市场供应跨越
从处处短缺到物物丰盈,卖方市场转型为买方市场
凭票供应、排队购物等曾是中国百姓习以为常的生活经历。
伴随着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发生了从商品短缺到物产丰富、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工业制造、服务能力的全面跨越。
曾经无法解决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曾经的奢侈消费变成了普通消费,曾经的公务消费变成了大众消费,曾经的本地消费变成了全国消费甚至是全球消费。
60年间,市场供求关系的跨越,彻底结束了在农业社会、计划经济年代的短缺经济,进入了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年代的富足时期。
7 人民生活跨越
从温饱到小康,生存型生活转向发展型生活
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永不停歇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前夜,人们连最低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有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60年后,中国人民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旅游、文化、教育、医疗消费兴起。
8 法制建设跨越
从无到有、从分散到形成体系,构筑依法治国的坚强法律基石
60年的艰辛探索,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古老中国,实现了“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的重大跨越。
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到“文革”前的17年,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多达1500多个,社会主义法制由此奠基。
1979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新时期法制建设揭开新的篇章。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分散到形成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