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法门寺
| |
韩愈50岁,一生中最壮美的风景出现。
时为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韩愈担任行军司马,随宰相裴度征讨淮西叛军。这一去,风雪弥漫,大胜叛军,韩愈立了大功,回来后便升任为刑部侍郎,但紧接着,因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又险些被杀头……这是咋回事呢?
中唐以来,朝廷一提节度使,就头疼,一提淮西节度使,就发愁。为什么呢?
韩愈作为行军司马,随宰相裴度征讨叛军
原来,淮西节度使驻扎之地,就在今天的驻马店市汝南县,时称蔡州。其战略位置重要,往西南可到襄阳,往东北可直达开封,往西北还可逼近洛阳,直接威胁东都大唐。
代宗、德宗以来,淮西几任节度使都曾起兵反叛朝廷,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都不是省油的灯。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六月,吴少阳死了,其子吴元济接任节度使一职,手握重兵,公开反叛朝廷。这可急坏了唐宪宗,难住了众大臣。
宪宗下令讨贼,但因不善用兵,连打几年,收效甚微。这样一来,满朝文武都主张安抚,只有裴度、武元衡、韩愈等人主战。
当时,韩愈的官不大,本来没他什么事,可以不发表意见,但他积极主张讨贼,宪宗听到他的声音,很高兴;吴元济听到他的主张,很愤怒。
谁主战我就暗杀谁!吴元济派出刺客,来到长安,时为公元815年6月的一天,吴元济派出的刺客利用大臣上早朝的机会,在路上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另一组刺客追杀裴度,所幸裴度头戴官帽,虽伤及头部,却幸免于难;韩愈官小,不用早朝,侥幸躲过一劫。
这是猖狂的恐怖活动,朝中人人自危,更不敢言平淮之事了。但裴度、韩愈还是力主讨贼,矢志不移。裴度上书皇上:“请自往督战,誓不与贼共生!”皇上见他坚决,批准出兵。韩愈作为行军司马,随裴度征讨叛军。
接下来,便是《李愬雪夜入蔡州》了,作为著名的战例,此文被选入中学课本。李愬是这次平定叛军的主将,经裴度同意,他夜袭吴军,意外遇到一场罕见的风雪。
李愬趁的就是这场风雪!
时为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的一天深夜,李愬趁敌不备,采用掏心战术,三千勇兵借风雪掩护,大败吴军,并在吴元济的老巢活捉了吴。扰攘多年的淮西叛乱终于得以平定,裴度、李愬一战成名,韩愈也跟着出了名,不过他用的不是刀,而是笔。
战事过后,宪宗点名让韩愈写一篇文章歌颂此役。韩愈写了一千多字,皇帝读后叫好,命人刻碑纪念,碑文的标题是《平淮西碑》,歌颂鼓吹,文辞华美。有人换算过,宪宗奖给韩愈的稿费,放到今天是20万元,每个字132元,是历史上最高的稿费了。
韩愈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呈给皇上
韩愈此次出征,壮志已酬,心中喜悦,便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写了一首诗:“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字里行间,跳动着平定叛军的喜悦。
韩愈因军功擢授刑部侍郎,官阶正四品下,掌管全国刑法政令。他当了大官,又是文坛领袖,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正在此时。每日处理完政务,韩愈便回到家中接待弟子,共研诗文,同时教育逐渐长大的儿女,心中颇感安慰。
但这样的好日子只过了一年,韩愈的命运便像升起的焰火,瞬间辉煌,继而暗淡——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因为一篇奏章,韩愈差点被皇帝砍掉脑袋。这件事,仍与佛有关,得从一座寺院说起。
长安西面有凤翔县,是唐代陇右节度使驻地,这里有一座名为法门寺的著名寺院,寺内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一节释迦指骨,灵光无限,神圣无比——也巧了,记者前段时间刚好去法门寺参观,拍有照片(如图)。据法门寺导游讲,这节佛骨相当神奇,能给人带来吉祥;那座塔每隔30年开门一次,把佛骨迎出供万人观瞻。
宪宗掰着指头一算——自德宗贞元六年迎出佛骨到元和十四年,刚好30年。好!这可是在我执政期间按规定要开的,不是我非要迎佛骨,而是轮到我了!宪宗很高兴,制订了一套隆重的迎佛骨方案:先派宗教界专使出行,带领30名官员前往法门寺;到了法门寺之后,要在塔内地宫里供奉佛指,然后将佛指送往长安,在各寺之间传送。老百姓亦可侧立于道路两侧,朝拜佛骨。
这个方案一出台,长安百姓便奔走相告,纷纷放下手头工作,买来香箔供果,准备瞻仰舍利,顶礼膜拜。
可韩愈反对这个活动——下班走在路上,他看到一些人正在街头施舍钱财,表示对佛的虔诚,有人用香火烧灼头顶和手指,以苦行来表示虔诚。韩愈觉得这太过分,他一向只信儒学,不事佛道,此情此景令他深感忧虑。数日来,长安百姓百官,在皇帝的纵容下,从早到晚,痴迷若狂,愈演愈烈。他想,若再这样发展下去,保不准会有人断臂割肉,伤风败俗,传笑四方!
为遏止此风蔓延,韩愈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呈给宪宗,奏章大意为:佛教乃外邦宗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中国上古不曾有此宗教,其时天下太平,百姓长寿。后汉明帝时始有佛教,明帝在位仅18年而已。此后,各代乱亡相继,国运年寿都不长久。宋、齐、梁、陈、北魏以后,事佛愈勤,国祚便越短。梁武帝在位48年,前后三次舍身事佛,后竟为叛将所逼,饿死于台城,不久国亡。事佛求福,反而得祸,由此看来,佛之不可信是很清楚的了。
韩愈还说,佛与中国人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他请求陛下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防后人继续迷信,使天下人都知陛下所作所为超出常人万万倍!如果佛真的灵验,要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加在他韩愈一个人身上好了!
奏章的最后,韩愈说:“我已年过半百,时日不多,死不足惜。若能免得一死,实乃苍天有眼,我绝不后悔埋怨,我将不胜感激!谨奉此表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啊!”
好家伙!写了这么多,似乎都是掏心窝子的话。
那么,唐宪宗看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皇帝起初想杀掉韩愈,最后决定把他贬往潮州
看了韩愈的奏章,宪宗大怒,气愤地说:“韩愈好大胆,我要把他斩了!”
宰相裴度一听,吓坏了。韩愈刚刚在淮西立了军功,担任刑部侍郎时间不长,官帽子还没暖热呢!于是,裴度赶紧替韩愈求情,请皇帝减轻对韩愈的处罚。
“不行!”唐宪宗怒气未消,似乎没商量的余地:“他说什么信佛的皇帝都早死,国祚也不长,这不是咒大唐吗?不是咒我吗?”
“皇上息怒,韩愈出言不逊,应当责罚。但细读其奏表,出发点还是为了国家,他是一片忠心呀!若因这个将他处死,恐怕今后再也无人直谏了!”宰相苦苦相劝,许多大臣也来为韩愈求情,宪宗最后答应不杀韩愈,但要将他贬官,贬到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做刺史,即日离京,限期到任,不得延误!
把韩愈打发到那么远的地方,宪宗是真的不想见他了。
唉!一骑天涯,苦旅艰难,韩愈心中结冰,眼中掉泪。离京那一天,彤云密布,一场大雪正在酝酿。他走到长安东南的蓝田关,大雪下来了,鹅毛似的雪片从阴沉沉的天空飘落,天地间一片雪白。风从山间来,韩愈勉力前行,但雪大路滑,马蹄不稳,频频摔跤,后来马头栽地,前蹄蜷曲,马竟一步也不肯走了。韩愈无奈,举目四望,但见秦岭横卧,千山万壑,前后并无人家,韩愈感到无比孤单。最后,他索性站于山口,任风雪裹挟了全身,整个人沐浴在银色的悲怆中。
就在这时,远远地,一人一骑向这里来了。
那人来到韩愈面前,施了个礼。韩愈定睛看时,才知是自己的侄孙韩湘!他心中一阵喜悦,嘴角一丝苦笑,两种表情,万种悲苦。韩愈赶紧问韩湘:“你怎知我在此地?”
“得知您被贬潮州,我特意赶来,陪您前往。”韩湘说。
韩愈心中一暖,一丝苦笑泛到嘴边。面对亲人,五味杂陈,不由吟出一首诗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我早晨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了。欲为皇上清除社会弊病,我不顾惜衰朽残年。但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大雪弥漫于蓝关,我的马停止不前!知道你远道而来,该不是无意来的吧?那么,你就等着在瘴气弥漫的江岸旁,收葬我的尸骨吧!
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婉转深沉,为后世所传。第一联开头,似乎淡淡写来,简单交代被贬经过,但仔细琢磨,从“朝奏”到“夕贬”,时间仅为朝夕之隔,打击来得也太快了!诗中有怨恨,有委屈,也有一点点后悔。是啊,我为什么要得罪皇帝?“欲为圣明除弊事”,自己明明是为了国家利益,却换得如此下场,这是为什么?为什么?
这首诗的警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家在哪里?本无须发问,但如今我真的找不到家了,找不到精神家园了。连皇帝都这样不辨是非,我还能指望谁?“云横秦岭”,这是政治障碍;“雪拥蓝关”,这是言路堵塞!“家何在”?我无皈依之地;“马不前”,
我无报国之门!
千古好诗!千古名句!
诗的结尾,悲凉至极。南方气候潮湿,水中散出瘴气,我这个北方人,来此必为瘴气所害,本就水土不服,此去必死无疑!孩子啊,你来收我的尸骨吧!
韩愈的悲哀、无奈、凄凉,已无法复述。
那么,倒霉的韩愈,52岁的韩愈,真的会把老骨头撇在南方吗?请看韩愈系列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