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称:白玉杯
年 代: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
尺 寸: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
收藏单位:洛阳博物馆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涧河西岸发现了一座古墓,墓室是砖石墓,由墓道、前甬道、前堂、耳室、后甬道、后室组成。在随葬物品中,有两件物品让人印象深刻:一件是铁制帐构,另一件就是如图所示的白玉杯。
铁帏帐构是墓中出土最为重要的物品,发现于前堂,共九件。经复原后,是一具四角攒尖的斗帐帐构,其中一件帐构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的铭文,正始八年就是公元247年,以此确认此墓为三国魏王曹芳时期的墓葬,也是洛阳地区目前所见的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曹魏时期墓葬。
从此墓出土的白玉杯呈圆筒形,直口,平沿,深直腹,圜(yuán)底,圈足,通体光亮,在众多陶制、铁制随葬品中显得卓尔不群。
这两件主要物品,证实了史料中记载的曹魏时期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大变化——薄葬。
薄葬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是曹操和曹丕父子。早在曹魏建国之前,曹操就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下令禁止厚葬,并禁止立碑,他死前还遗令埋葬时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改革汉朝时的厚葬礼制,推行薄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经过汉末大动乱及群雄混战,社会经济凋敝,统治集团无力花费巨资经营丧事;另一个原因是怕陵墓被盗。按照曹操的理论,自古及今,国家没有不亡的,亡国之后,陵墓就被盗挖。墓里放的财宝越多,越容易遭盗,还不如什么都不放。
皇帝主薄葬,贵戚官员将帅也遵从曹魏法制,多行薄葬。东汉时皇帝和皇室勋贵享用的特殊殓服“玉衣”被彻底废弃,地面上的石碑、神道石刻及石祠等,都从曹魏统治的中心地区——中原地区消失。
无祠无碑,后人怎么祭奠?原来,因为曹魏禁止坟上立祠,就出现了在墓室前堂设帐放脯酒致奠的习俗。在方形的前堂后部中央,设有以铁帐构支撑的覆斗状坐帐,坐帐前摆放酒食具。
而这个白玉杯,就是众多酒食具中的一件,是当时移风易俗的见证。白玉杯做工精美,器质华贵,多次被运往日本、韩国、意大利、比利时、法国、美国等国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