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汉魏故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关注大遗址保护 相约高峰论坛
汉魏故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记者 李英杰 文/图
北魏阊阖门遗址以及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城门柱础。
  北魏永宁寺塔基下发现的泥俑。
  编者按

  在洛河沿岸约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著名的夏代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世人称之为“五都荟洛”。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这样评价洛阳大遗址的价值:夏代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是中国早期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流传至今最重要的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 

  大遗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10月31日,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将在洛阳举行。为帮助大家了解古都洛阳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报记者邀您一起走近现存于洛阳的中国早期都城遗址。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中的这首《黍离》,作于西周灭亡后。相传,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都种上了庄稼,不胜感慨,便写下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几天前,笔者自洛阳驱车东行15公里,从白马寺金村向北驶入一片玉米地,一片古城遗址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就是汉魏故城北魏宫城的正南门阊阖门遗址。

  站在这片遗址前,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笔者和古人一样,心头涌起一股“黍离之情”。

  气势雄伟的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

  近段时间,汉魏故城又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起因就是阊阖门不断有新的喜讯传出。作为中日合作的考古发掘项目,汉魏故城考古队对阊阖门周边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一个个惊人的考古新发现,就从金村这片农田中传出。

  9月,尘封千年的铜驼大街首次露出“峥嵘一角”。铜驼大街遗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保护展示工程区南100米,规整铺砌的红砂岩石板道路长约10米,宽约3米,石板厚约10厘米,石板下边是鹅卵石土层和夯土,显然经过正规的砌筑。铺砌的石板路距现今地表约七八十厘米。

  站在铜驼大街向北看,碎石铺就的地面上,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已修整完毕。门址正对着铜驼大街,主体坐落于宫城南墙,城门两侧前方建有两个规模巨大的土阙。阙台分为东阙和西阙,单个阙台长度近30米,两阙台之间间距40余米,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保存最完好的都城遗址

  站在阊阖门南侧公路上一处高地极目四望,我的心中除了泛出一丝“黍离之情”外,还有一丝庆幸:正因为这里千百年来都是农田,所以才为洛阳人保留了一块最为完整的遗址,它仿佛一块化石,凝固了自西周到唐初,前后延续了1600余年的建都史。

  汉魏故城遗址究竟完整到什么程度?考古专家钱国祥先生说:“只有汉长安城可以和它比肩!”

  从高处往下看:西南方,是赫赫有名的北魏永宁寺遗址;北面,北魏的内城和宫城正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西北角,魏明帝所筑的金墉城静静躺在那里,等待人们去进一步发现;东北方,是北魏洛阳大市的遗址。向南过洛河,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城”和“教育城”,东汉的太学、辟雍、明堂和灵台就坐落在那里,偏南一点还有刑徒墓地。东边一点的太学村中,坐落着太学遗址,那里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质帝时,太学学生多达3万余人。

  去过洛阳博物馆的人,都会对馆藏的《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的残片和拓片记忆犹新。

  《熹平石经》由蔡邕等人书写,镌刻于46块碑上,立于太学讲堂,上书儒家经典,供学生抄录学习,防止经文在传播中以讹传讹,出现偏差和错误。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太学恢复,有关人员对《汉石经》碑石进行了整理,并刻古文经石作为补充,用篆文、古文、隶书这3种字体书写,这就是《正始石经》,也称《三体石经》。

  这两块石经都是国宝,可惜在多次迁移后流失各地,只有部分残片讲述着太学当年的辉煌。

  建都史上“承前启后”

  汉魏故城的城市规模和形制是在西周城址的基础上,经过东周、秦代的增扩以及后来多代的修缮和增筑才逐渐形成的,那么,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

  钱国祥先生说,汉魏故城在我国建都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作为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对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与东都洛阳城的建筑形制有显著影响,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城市建筑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阊阖门为例,目前为止,它是考古发掘中年代最早的都城宫城正门,无论从布局还是形制上,它都较国内以往发掘的同一性质的城门特殊,从而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阊阖门前的左右双阙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阊阖门门阙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技术,对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门阙制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刚刚发掘出土的铜驼大街遗址也是如此。汉代以前的都城,没有“轴线大街”的概念,铜驼大街开了中国古代都城轴线建筑的先例。

  这条大街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钱国祥说,如今,北京城正在修复明清时代的前门大街,从中可以看到铜驼大街的影子。

  “前朝后市”也是北魏在中国建都史上的一大贡献,它的意义在于,中国的都城从此不仅仅是朝廷问政、防卫所在,都城里面已开始“养人”了,这就有了隋唐时代的“东市”、“西市”,也有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东京汴梁的繁华市井,甚至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迎来新的历史契机

  从196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开始对汉魏故城进行考古发掘。近年,作为中日合作的考古项目,考古人员开始在北魏宫城一带进行大规模发掘,于是有了近期的捷报连连。

  为什么把考古发掘的重点放在北魏宫城?

  钱先生解释说,同一座都城,经过那么多的年代,城市的基础部分一定会有叠压,而在这个层层叠压的基础上,系统发掘东汉、曹魏、西晋等时期的古建筑遗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北魏之后,汉魏故城基本被弃用,隋唐的洛阳城向西迁移,北魏宫城的遗迹保存得相对完整,这也是近期考古人员重点对此展开考古工作的原因。

  在钱先生的理想中,未来对汉魏故城的保护应该是这样的——对现有的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发掘,对发掘的成果进行保护性展示;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复原类似阊阖门这样的具有代表性的地面建筑,让汉魏故城遗址成为一座集科学研究、保护和展示的遗址公园。

  谈到洛阳即将举行的大遗址保护论坛,钱国祥先生说,这将引起全民对大遗址保护的重视,让大家共同关注洛阳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也将提升洛阳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对遗址的保护工作,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