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导员姓杨,30来岁,1.78米的个头,看上去特精干。杨教导员是去年春节前调到我们机关的。据说,他从前有个绰号“馒头指导员”,我们都在想,这下该改口为“馒头教导员”了吧。
没想到他才来不到半个月,这话真应验了。
事情得从管后勤的副营长休假探亲说起。
副营长一走,炊事班暂时无人牵头负责,随着天气的渐冷,蒸的馒头也“渐变渐冷”、越来越硬,夸张一点说“吃到嘴里硌掉牙”、“砸到墙上印个坑”。官兵对此意见很大。
新官上任三把火,也不知道这教导员的火准备从哪里点?或许“馒头里面出战斗力”?正当大家都在揣摸的时候,炊事班长被教导员“召见”了,班长立正站好,心里忐忑。
“这馒头能吃吗?!”
“不好蒸,面老是发不开……”
“想过办法没?”
“想过,多揉多少遍不行,放到灶台上也不行,天冷……”
“哦,知道了,你回去吧!”
然而没过几天,大家发现馒头居然不硬了,也好吃了,到炊事班问情况,炊事班长说:“嘿!姜还是老的辣,教导员让我们把暖气片放倒,把面盆搁上去,没想到还真发开了,厉害!” 这事传开后,有“好事者”开始打听教导员从前的“馒头指导员”来历。
据说教导员当指导员时颇“军阀”。一次中午吃过饭,他见剩菜盆里仍得尽是馒头,气不打一处来,集合全连到剩菜盆前,绷着脸,一句话不说,从中捞出一块馒头塞进嘴里,然后副连长、排长、班长依次效仿……打这以后,连队再也没有见过浪费现象。他这“馒头指导员”的绰号也就从此落下了。
(洛阳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