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洛龙区的朱女士不会相信,那个拿着笤帚在教室里仔细扫地,唯恐落下一片纸屑的小家伙,就是自己的儿子小杜(化名)。
“这小家伙在家什么都不做,被爷爷奶奶宠得像个小皇帝。偶尔洗一次碗,我和他爸就得付钱给他。没想到,他在学校这么乖。”朱女士说,他们一家三口和公婆住在一起。老人疼孩子,从小,儿子的一切都是公婆打点,直到最近,她才发现儿子其实有很多坏毛病,比如:赖床,每天早上叫他起床就得花半个小时;不爱劳动,在家从没扫过地,从没洗过衣服;一看电视就着迷,连吃饭都得三遍五遍地喊……
朱女士的儿子真是个“小皇帝”吗?他的班主任老师却不这样认为。小杜的老师说,小杜在学校的表现不算优秀,但也不是家长所说的那么娇气。小杜虽然学习一般,但只要奖励一朵小红花,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还是非常积极的。他对老师有礼貌,团结同学,热爱劳动,是个品行良好的孩子。
为什么儿子在家和在校差距这么大呢?朱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
高新区泘沱小学的姚海燕老师说,这种现象多见于幼儿园和小学,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就很少出现了。她分析,年龄小的孩子之所以存在“两面派”现象,是因为竞争环境的不同。现在,不少家庭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没人跟他争抢,他也不需要刻意表现,讨好家长,只要随着自己的性子就可以了;但上学后就不同了,一个班里有很多学生,老师自然会一视同仁,如果他耍“皇帝”脾气,没人会姑息他,小朋友们也不喜欢和脾气大的孩子玩耍。当孩子们意识到,只有表现好才能得到鼓励和奖赏,自然就会收敛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纠正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在家里像在学校一样表现良好呢?以下几点其他家长的经验,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创建一个平等的舞台,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遇到事情先和他讲道理,决不能因为孩子撒娇、哭泣而妥协。
第二,适当、巧妙地引入“竞争”机制。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里孩子没有比较,所以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如果家长能在孩子面前偶尔夸奖一下邻居的孩子或同事的孩子,就会对小家伙起到刺激作用,比如可以这样说:“邻居家的胖胖真有礼貌,我一去他就主动给我倒茶,这样的好孩子可真难得。”“老李家的孩子最勤快,还自己洗衣服。”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意识到——哦,父母原来喜欢那样的孩子,他们便可能改进自己的行为。
第三,适时鼓励,一旦发现孩子在家有好的行为,家长要及时鼓励。需要注意的是,是“鼓励”,即口头表扬,不要动不动就用物质来“奖励”,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交换的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