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都说吴道子是到洛阳之后,跟着名师学画才出道的,其实他在来洛阳之前,就已经是有名的画家了。其白描写实的绘画手法来自民间。吴道子的家乡禹州,是瓷器的重要发祥地,由于瓷器上需要绘画,当地多有民间画匠——这片艺术土壤,给了他很多滋养。
吴道子将及弱冠,离开故里出外闯荡。先是向东,来到今天山东省的滋阳县,然后向西,来到洛阳。不过,他在离开禹州之前,曾在故土进行过非常扎实的绘画训练,并且远足外地学习过壁画创作。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漫长而坚实,有趣而传奇。
一
吴道子最初学画,直接取之于民间艺人。
他的故乡禹州,如今属于许昌市管辖,此地位于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禹州历史悠久,文化向称发达,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发祥地,到了吴道子生活的唐代,这里的陶艺制作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瓷器在烧制之前需要绘画,所以这里多有民间画匠。这是一个带有艺术活力的充满绘画色彩的古镇。
吴道子在这样的地方长大,接触了大量的民间画师。那些憨厚的民间艺人教他画画时,几乎全是用工笔,让他不停地照着描。吴道子最初学画,说到底只一个“描”字,每一笔画都要描得精致、到位,不能有丝毫马虎。他7岁时,跟着一个师傅学画,学了半年了,回来走在村街上,邻居问他:“这些日子学的啥?”他回答了一个字:“描”。又过了半年,邻居又问他:“这些日子学的啥?”他还是一个字:“描。”
邻居安慰他说:“别着急,接下来,师傅就该让你涂了!”
所谓涂,就是画工在掌握了描的技法后,开始涂抹颜料。描是第一步,涂是第二步。前者主要练习线条,后者主要练习调和颜料和晕染。
吴道子就是在这样看似机械的教学中,学到了写实的手法,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他还不时地向民间石匠学习,观察石匠雕刻石头时,怎样根据石头的纹理下錾子,怎样用锐利的錾子刻画细腻而流畅的线条。所以,吴道子后来绘画走线条,走得都非常利落和果断,一笔下去,就像石上落錾子,准确又坚定,毫不迟疑。
当了一年画徒后,终于轮到吴道子来“涂”了。他知道,虽是一个“涂”字,后面却隐藏着许多学问。他涂得很认真,很到位,受到了师傅的夸奖。后来,他把描和涂结合起来,画鸟像鸟,画鱼像鱼,到了14岁上下,在当地已经颇有名气了。
吴道子谦虚好学,四处拜师,曾跑到河北定州向民间艺人学习。有一天晚上赶路时,发现一座寺院,名叫“柏林寺”,他便进去投宿。
进寺后,看到迎面有一座大殿,从大殿虚掩的门缝里,他看见一位老和尚站在油灯下,正聚精会神地画壁画。吴道子悄悄推开门,轻轻走过去,站在灯影里看老人家作画。
老和尚早知道后面来了人,但他不回头,继续画。
老和尚画个不停,吴道子就看个不停,不吱声也不离开。老和尚知道来者乃懂画之人,这才转过头来,见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于是高兴地问:“小施主,你喜欢画画吗?”吴道子点了点头。老和尚又问了他的身世,说:“你父母都不在了。你若愿意学画,就做我的徒弟吧。”吴道子听了,赶忙跪下,磕头拜师。
这天,老和尚把吴道子领到后殿,指着雪白的墙壁说:“我想在这壁上画一幅《江海奔腾图》,画了多次,画不出真水实浪的味道。明天,我将带你到江河湖海周游3年,回来后再画它!你去准备一下,打个包裹,明晨就走!”次日一大早,吴道子收拾好行李,就跟着师父出发了。
无论走到哪里,老和尚都叫吴道子练习画水,开头他还比较认真,时间一长,就觉得腻烦了。“老是画水,真没意思!”他小声嘟囔着,就不怎么用功了。
老和尚看见了说:“道子呀,要想把江河奔腾的气势画出来,非下苦功不可!只有画好了一个水珠、一朵浪花,才能最终画成千里江海奔腾图啊!”说罢,老和尚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木箱,吴道子一瞅,怔住了:满满一箱子画稿,上面全是一个一个的小水珠,一朵一朵的浪花,一层一层的水波。吴道子这才知道自己的功夫远远没有下到,从此便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
17岁时,他在老家禹州跟人学画。一天傍晚,路过一座茅屋,听到里面传出纺棉线的声音,但看不见屋里有灯光,他感到奇怪。第二天原路返回时,特意走进茅屋看了看,看见一位白发老太婆。
吴道子问老人家:“你认得我吗?”老太婆说:“认得,认得,我到街上卖线子,听人说你是吴画匠,还说你为人好,不巴结官府和财主。”吴道子又问:“你家里有几口人?”老太婆伤心地说:“当家的死得早,前几年儿子也害病死了,剩下我一个孤老婆子,靠纺棉线卖线子糊嘴巴。”吴道子叹了口气,问:“你晚上纺棉线,为啥不点灯?”老人家说:“我白天夜晚不停地纺线,赚的钱还顾不住吃饭呢,哪有钱买油点灯!自打我的儿子死后,已经3年没有点灯喽。”
吴道子想了想,说:“老人家,你日子苦,我也帮不了你啥忙,我给你画张画吧。”老太婆很高兴。吴道子就开始作画,先用毛笔蘸满了墨汁,往纸上一甩,纸上出现许多小点点,又用笔在小点点上轻轻涂几下,最后在空白处画了一个月亮。说:“你把这画贴在屋里,会有用的。”
老太婆虽看不出画的是啥,但知道吴画匠是个好人,不会骗她。她高兴地接过画,顺手从床头边取出一把挽好的线子说:“劳烦你了,我不晓得咋个报答,把这线子送你,你去换笔墨吧!”吴道子说:“我给你画画,不是为了钱,你还是留着线子换米吧!”说完出门走了。
老太婆把画贴在纺车前面的墙壁上。天黑了,老太婆发现:那张画竟是一片蓝天,上面有许多星星在闪光,还有一个大大的月亮,把屋里照得明晃晃的,纺车和棉穗子都看得清清楚楚,纺起线来方便多了。
吴道子在许昌(唐称许州)北郊洞上居住时,听群众说这里有一个恶少,经常无理取闹,侮辱妇女。恶少每天往城里走,都要经过一座桥。吴道子为阻止恶少进城,趁晚间在桥头画了一只拦路虎。第二天一大早,许州城纷纷传言,说那座桥上来了只猛虎,卧在桥头不走了。那恶少从此不敢走那座桥,不再进城了。
其实这传说有点不符合逻辑,因为这样一来,不但恶少不敢过桥了,老百姓也不敢过桥了,难道吴道子画猛虎,是要把大家的路都堵死么?
这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是有一天,吴道子路过此桥,坐在桥边小憩,随手拾了一根小木棍,在地上漫不经心地画了一只老虎,只是忘记了画眼睛。谁知,第二天从这里经过的人,老远就听见老虎的吼叫声,稍稍靠近一看,只见一只斑斓猛虎雄踞桥头,虎头高昂,尾似钢鞭,张着血盆大口,吼叫一声天摇地动,谁也不敢从桥上通过了。
这事越传越奇,闹得周围村庄的百姓惊恐万状。后来传到吴道子的耳朵里,他想:一马平川的地方,哪儿来的猛虎?就来到桥上一看,原来是自己画的那只虎,不禁笑道:“原来是你这畜牲在这里吓人哪!”说着抬脚就将他画的虎毁掉了。从此,这里再也不闹老虎把守桥头的怪事了。这座桥便得名“卧虎桥”,至今犹在。
人们传说这些,说明吴道子的画很神奇,也说明老百姓对他的热爱。民间夸说吴道子画画可神了,画鱼鱼戏水,画鸟空中飞,画树能结果,画的叫驴会拉磨。这样的人,走到哪里也不会饿着,是应该拿起画笔去卖艺了。
可人家吴道子有志气,没考虑拿手艺换饭吃,而是考虑着去做官,好趁年轻有些作为。
他首先来到了兖州。
三
唐代的兖州(鲁郡)治所在瑕丘,领有任城、曲阜、金乡等地,而瑕丘就是今天的滋阳县,当时属于经济发达区,车旅繁忙,商贾云集,文化也很发达。
吴道子来到这里,担任瑕丘县尉。
县尉是执掌捕盗典狱之类事务的官,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吴道子捕盗与众不同,时不时要运用绘画艺术。一次,一个盗贼越狱了,那是个惯偷,本领大,能翻墙逾户,不好逮,大家感到十分棘手。但吴道子笑了笑,凭着记忆画了那盗贼的形貌,分贴于附近各州县十字路口。
后来,有人在汶上县发现与画像一样形貌的嫌疑人,当场捉住了,吴道子过来一看,正是越狱逃跑的那厮。那家伙斜着眼对吴道子说:“真没料到我会栽到你手里!多少个深宅大院、高墙深沟,都挡不住我这飞毛腿,可却跑不出你的一幅画!我算服气你了!”此传说记于《鲁驿书典》,说明吴道子目识心记的能力与高超的画艺,已非常人可比。
不要小看这个故事。这故事从遥远的古代传下来,说明了一个问题:吴道子的肖像画水平很高!仅此一条,就应该感谢人民的口头相传。所以历史学家说:远古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靠传说去梳理;再远一点的历史,靠什么去梳理?靠神话去梳理。
滋阳县城北二十里有一条河,叫泥河,发源于曲阜姚村的变巧泉,在变巧泉南的河上有一座桥,桥边有一堵适应画壁画的粉墙,吴道子曾在上面画过一百匹骏马,可是画完不久,这些马竟昂首长嘶,破壁而出,越过桥面跑走了。当地人都说怪了,吴道子画壁画的时候,俺就站在这里看着呢,一匹马一匹马的,都在墙壁上!可如今连墙带画,都不见了,真是活见鬼!于是就把这座桥改名为“画马桥”。
其实今天想来,这是有人悄悄铲下了壁画,盗走了。唐宋时期丢失壁画的案件时有发生,吴道子的壁画太好了,他站在上面画时,怕是有人已经起了歪主意。洛阳上清宫他画的《五圣图》,到了宋代,就是这样被人铲下运走的。
吴道子在瑕丘县当县尉,虽然颇有声誉,但县尉一职显然不适合画家干,工作两年后,他便辞了官,决心到洛阳闯荡一下,以便有更大的发展……
河洛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