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淑:心宽脾气好
□记者 戚帅华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李静淑,101岁,住在唐宫中路60号院
|
李静淑(右)和女儿秦良知。 |
记者见到李静淑老人时,第一感觉就是亲切:说话时总是笑呵呵的,爬满皱纹的脸上时常绽放着孩童般的灿烂笑容。
李静淑生于1908年,至今腰不躬,背不驼,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准确,走路不需要拐杖。现在,她和77岁的二女儿秦良知及其一家人住在一块儿。
秦良知说,母亲老家在湖北襄樊,20世纪60年代跟着她一家人来到了洛阳。
李静淑说,她最骄傲的不是长寿,而是带大了一群孩子。“妈妈一共生了5个孩子,3个女儿两个儿子。我们5兄妹的孩子,也都是她给带大的。”秦良知笑着说。
李静淑年近80岁时,想去看看定居在镇江的大女儿一家。揣着写有大女儿地址的纸条,大字不识一个的李静淑自己从洛阳坐火车到镇江,在那儿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个人坐火车平安返回洛阳。
别看李静淑已年过百岁,但自己的事基本不允许别人插手,叠被子、洗衣服,干得非常利索。“妈妈爱干净,穿脏的衣服都是自己洗,不让我们帮忙。”秦良知说,妈妈身子骨很硬朗,而且精神头儿十足,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活了这么大岁数,李静淑连感冒都没得过几次。
101岁还这么健康,养生秘诀是什么?
“真没觉得妈妈有什么特殊的养生方法,平时我们吃什么她就吃什么。妈妈的心态好,脾气好,烦心的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秦良知说,妈妈虽然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每天早晨起来叠叠被子、洗洗衣服,然后听听收音机,我觉得很好。”李静淑说。
“孩子们都非常孝顺,变着法儿哄我开心,这样的日子我过得踏踏实实,心情自然舒畅。”李静淑说。
李白娃:怀有平常心
□记者 张喜逢 实习生 李三旺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李白娃,101岁,住在安乐镇王庄村
|
李白娃(前排抱小孩者)和村民聊天。 |
出生于1908年的李白娃老人,已经走过了101个春秋,她说,自己没有什么长寿秘诀,走的是平常人的路,做的是平常人的事,怀的是平常人的心。
记者来采访,老人欲起身相迎,有人急忙将一根拐杖递过去,但老人连连摇头,老人的儿媳张玉萍说:“她身体好着哩!一年到头不吃几回药。”
张玉萍说,她嫁到卢家40多年了,婆婆生病的次数屈指可数。“她生活规律,爱运动,有话不憋在心里。”张玉萍说。
谈话时,李白娃不停地拍打着双腿、肩膀等处,还时不时扩扩胸。
李白娃的两个儿子已经相继过世,大女儿83岁了,但身体状况远不如母亲。说到饮食,老人的孙女卢杏桃说:“奶奶每日粗茶淡饭,从不挑食,做什么就吃什么,最爱吃的是蔬菜。”
卢杏桃说,奶奶的饭量不小,很多人都羡慕奶奶的好胃口,不少村民来请教奶奶的长寿之道,奶奶总是笑着说:“有啥吃啥,才能身体健康。”
“晚上8点睡,早上6点起,只要是自己能干的事情就自己干,从不让人帮忙。”说起婆婆的好习惯,儿媳张玉萍不住地赞叹。
虽然101岁了,但李白娃老人行动自如,很少让人搀扶。张玉萍说,婆婆自己穿衣戴帽,夏天的衣服都是自己洗,晚上临睡自己拿尿壶,早上起来自己倒尿壶。
张玉萍说,有一次,家中没人,婆婆独自上到了二楼,邻居看见后赶紧叫她回家看看婆婆,等她回来,婆婆已经从楼上下来了,并且说啥也不承认自己上楼了:“我没上楼,我上不去。”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李点:剪纸人人夸
□记者 李砺瑾 文/图
|
李点和重孙女在一起。 |
百岁老人档案:李点,100岁,住在偃师市岳滩镇赵庄街村
24日上午,偃师市岳滩镇赵庄街村一户农家传出一阵哭声,101岁的李点拉着一位耄耋老人的手,老泪纵横。儿女们在旁宽慰,好一会儿她才止住了哭声。
“俺娘就剩这一个妹妹了,俩人难得一见,见面就哭。”李点的儿子王春怀说,母亲娘家在偃师翟镇前李村,是个长寿之家,他的舅舅96岁时过世,现在母亲的妹妹也已91岁高龄。老姐妹年事已高,见上一次面不容易,所以每次见面,老人都很动情。
据李点的儿女们讲,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通达事理,从没有和街坊邻居拌过一句嘴,人缘很好。
老人喜欢出去逛,身体健康的她一直都不用拐杖,可是一个月前,老人不慎摔倒,王春怀就买了个轮椅,经常推着老人出去走走。
“甭看她现在腿脚不方便,以前可从来闲不住。”说着,王春怀从床下拿出一双鞋垫,是李点去年做的。他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蒲团,上面绣的莲花针脚细密,呼之欲出,叫人真不敢相信竟出自一位百岁老人之手。前几年,无论村里谁家娶媳妇或嫁女儿,都会来找老人要剪纸,老人剪的“双喜”和“龙”最为抢手。老人剪纸无需图样,随心所欲,可剪出来的作品没有人不喜欢。
老人屋子里只有简单的几样家具,墙上贴的一个写在大红纸上的“寿”字很是显眼。20多年来,王春来一直和母亲住在一个屋子里,照顾母亲的起居。4年前,母亲突发心肌梗塞,幸亏他发现及时,母亲才被抢救过来。
虽然经历了这场大病,但老人的心情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她依然该干啥干啥。家里有6亩玉米地,每年秋收,家里人把玉米掰回来就不用管了,她一个人能全部剥完。如今虽然腿脚不便,但是若儿女们不让她干活,她还不高兴。
记者看到老人家门口有很明显的贴过红色对联的痕迹。王春怀说,那是今年3月母亲过百岁寿辰时留下的,当时摆了20多桌酒席,唱了3场大戏,全村人都来给老人祝寿了。
孙正英:一点不糊涂
□记者 陈曦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孙正英,100岁,住在涧西区太原路17号院
|
孙正英在给秋裤缝兜。 |
今年开春后,孙正英就有点儿烦——她腿脚不舒服,走路不那么利索了。对此,63岁的小儿子王继开笑言“不能理解”:“母亲1909年正月生,今年已经过了100岁,还想跑多快?”
23日,记者见到孙正英时,她正坐在床上做针线:她觉得秋裤上没有兜不方便,找了块布头在秋裤上缝个兜。“现在做得慢了,眼神不好。”老人边做活边说。
儿子王继开说,他的任务就是帮母亲纫针,接下来的事儿都是母亲自己做:“她嫌我们干活不细致。”
老人的床头柜里全是她做针线活的工具:老花镜、顶针、线团、布头……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纳底子、补衣服,基本上“三天一件活儿”。
母亲过完百岁生日后,王继开“强迫”母亲在卧室内使用便盆:厕所门口有个台阶,进出太不方便。老人虽应允,但提了个要求:便盆自己倒,不用时得放起来。不仅如此,她还坚持自己收拾屋子,自己洗内衣。“她要强,别说叫晚辈伺候了,她还想伺候晚辈哩。”王继开说。
虽年过百岁,孙正英可一点儿都不糊涂。就在一个月前的一天,两名谎称“义诊大夫”的小偷敲开了孙正英家的门。两人假装给老人检查“腿疼病”,伺机偷窃。老人发现情形不对,问窃贼“给我检查病你在屋里来回走干啥”,接着又说“我家人快回来了”,将两人吓走,家中免遭盗窃。
虽然不识字,老人的脑子里却装着许多故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她讲起来头头是道。
数年前,邻居家一位学历史的大学生写一篇关于现代史上军阀混战的论文,却对其间的年代和一些历史细节弄不太清楚。他偶然和遛弯的孙正英聊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当年“冯大帅”如何如何,“王大帅”又如何如何——竟然帮了大学生不少忙。
老人至今以此为傲:“我虽没读过书,可啥都见过啊!”
侯清芳:
肚里有墨水
□记者 郑凤玲 见习记者 刘萌萌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侯清芳,100岁,住在老城区南大街
|
侯清芳在纫针。 |
今年8月17日过了百岁生日的侯清芳,在接受采访的10位百岁老人中,是最“年轻”的啦。
“年轻”的她,确实有些不寻常的地方。
“奶奶,给我缝个袋子装东西吧?”侯清芳的孙子递给她一块布。
侯清芳把布仔细叠平整,拿起针纫上钱就开始缝,一会儿就缝好了一条边。她做的活儿针脚细密平直,周围的人直竖大拇指。
“她眼睛好,到现在都不用戴老花镜,去年还能纫针呢!”侯清芳的儿子说,母亲20多岁就开始守寡,一直靠做针线活赚钱养家,一辈子闲不住。前几年,她还直嚷嚷:“你们都上班,我一个人在家怪没意思的,要不你们也给我找个工作吧!”
听说侯清芳认字,我们就在本子上写下“清芳”二字考她,她看了笑着说:“这俩字我认识,是我的名儿啊!”
“我奶奶读过《西游记》、《封神榜》、《三字经》、《百家姓》。她还教我孩子背唐诗呢。”侯清芳的孙子自豪地介绍奶奶的“才能”。
“‘人之初,性本善’是啥意思?”我们问侯清芳。
她笑着说:“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从小不会打人、骂人。可当父母的要是不好好教育孩子,孩子慢慢就学会打人、骂人了,这就是‘性相近,习相远’,跟着杀猪的就学杀猪……”
“我妈特爱干净。每天早上洗脸时,她都把胳膊、脖子、胸口擦干净,每天晚上必须用热水泡过脚,才去睡觉。”侯清芳的儿子说,母亲吃饭从不挑剔,五谷杂粮她都吃。但她吃东西有“讲究”,能根据身体情况自行改善。要是她感觉自己肠胃干,就会弄点蜂蜜、香油、黑芝麻等调配着喝。
有趣的是,她喝牛奶只喝蒙牛牌的。要是给她别的牛奶,她就会说:“你给我喝的不是奶,是饮料。”她鉴别牛奶新鲜度有“独创”方法,用吸管蘸一点滴在纸上,如果纸立刻被洇透,她就会说:“这奶坏了,不能喝。”
原来,她是根据牛奶的稀稠来鉴别牛奶好坏的!
晚辈们总结侯清芳长寿的最大秘诀是:脾气好、乐观,遇事不往心里放;有文化,讲道理,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