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也称老人节,年年今日,人们都要为老人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本报从我市216位百岁老人中选取了10位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祝愿所有的老年人都健康长寿,也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儿孙们对老人真挚的爱,是老人长寿最重要的秘诀。
蔡凤英:天天都读报
□见习记者 李岚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蔡凤英 105岁,住在涧西区天津路14号院
|
蔡凤英手捧“寿星证”。 |
今年105岁的蔡凤英是洛阳日报社的“常客”,2004年老人过百岁生日时,《洛阳晚报》一版曾刊登过她读报的大幅照片;2006年,102岁的她与儿子、孙子和重孙子四代人参加了洛阳日报社举办的第五届读者节,成为“年龄最大的读者”。这次接受采访,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见记者就说:“你是报社的吧?欢迎欢迎!”
蔡凤英祖籍孟津县城关镇,1958年之前一直担任村大队妇联会主任,1965年迁至洛阳居住。
蔡凤英育有八女一儿。据她的小儿子乔师傅介绍,老人每天早晨按时起床散步,之后回家阅读当天的《洛阳晚报》。老人喜欢看所有“带字儿的东西”,看完还喜欢讲给别人听。“俺妈记性可好了,有一次她从报纸上得知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消息,晚上就告诉我,萨达姆死啦!”乔师傅骄傲地说。
乔师傅把嘴凑到母亲耳边:“妈,你背一段《三字经》。”老人张口便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边背诵,一边用手在膝盖上打着拍子。“妈,再背个《坐监》。”老人闻言又熟练地背诵起来。老人的儿媳说,频繁变换背诵篇目可以锻炼老人的应变能力,防止老人出现脑部疾病。
生性豁达的蔡凤英,将她长寿的秘诀总结为四句话:坚持走路,基本吃素,劳逸适度,遇事不怒。
得知记者要给她拍照,蔡凤英乐颠颠地从卧室的柜子里取出了一顶红帽子戴上,又挑出一件红色唐装穿上。她捧着“寿星证”,开心地说:“这几个字我认识,是‘寿星证’!”
李万才:最爱红烧肉
□见习记者 郭立翔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李万才,104岁,住在涧西区丽新路第一干休所
|
李万才吃得香,睡得好。 |
皱纹纵横如沟壑,但眼睛充满神采,一头银发纹丝不乱,清瘦的脸颊还泛着红晕。这是104岁的李万才给我的第一印象。
22日傍晚,我来到李万才家中,老人挪着那双三寸金莲,颤巍巍地起身相迎,女儿、女婿“强行”把她搀扶到沙发上,说:“她总是不服老。”
李万才的老家在山东,她37岁那年,丈夫闯关东去了东北长春谋生,从此音讯全无。从那以后,李万才便守着从婆家分得的9分地,与唯一的女儿相依为命。1978年,她同女儿、女婿搬到洛阳居住。
老人从未生过大病,很少打针吃药。
老人最爱吃肉,尤其对红烧肉情有独钟,每次家里做了红烧肉,她都能吃上三四块。张女士说,母亲胃口好,晚饭能吃2个大肉包子加一碗稀饭,若是少吃了,还会发脾气。有一年春节,家里包猪肉馅饺子,她怕母亲吃多了闹肚子,就只给母亲盛了15个。老人嘴上没说啥,却是一脸的不乐意,外孙们想尽办法才哄得老人开心起来。
虽然行动已不利索,老人却“不服老”,每天洗脸、上厕所、到餐厅吃饭,老人都不愿意让人帮忙。张女士说,有一次她看到母亲倚着墙、颤巍巍地从卧室往卫生间一步步挪,忙上前搀扶,可老人却把她推开:“别扶我,我能走。”
“母亲的长寿‘秘诀’是心胸开阔,能吃能睡。”老人的女婿、79岁的贾照耀说,岳母每晚9点钟睡觉,次日早上7点钟起床吃早饭、看电视,10点多钟再睡个回笼觉。贾照耀说,岳母遇事看得开,有时他和老伴拌嘴、闹矛盾,岳母看见就当没看见,照样吃得香、睡得好。
孙荣花:喜欢听新闻
□记者 吴勇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孙荣花,103岁,住在洛龙区白马寺镇枣园村
|
孙荣花在院子里浇花。 |
自己蒸馍擀面条,能穿针线喜散步,每天都要听广播,知晓不少天下事——这就是103岁的孙荣花。
23日10时,记者来到孙荣花家。孙荣花满面沧桑,虽耳朵有点聋,但脑子清楚,和记者近距离交流一点儿不碍事。老人眼睛不花,还能穿针引线。知道记者的来意后,她满面笑容地示意记者坐在她身边。
1907年,孙荣花出生于白马寺镇孙村的一户农家,成年后嫁到枣园村许家。旧社会家里穷,孙荣花没钱上学,从小就跟着大人下河出筏抬筏,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孙荣花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孙荣花与丈夫经营杂货铺,卖烟酒点心、针头线脑、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当时她正值壮年,经常挑着担子去洛阳城里进货。
孙荣花膝下有一儿一女,都住在市内。儿女都想让孙荣花和他们一起生活,但孙荣花在市里住不惯,每次住不了多长时间都闹着回枣园村。孙荣花的女儿许六玲说,她只好与哥哥轮流到枣园村陪母亲。
孙荣花身体硬朗,每天都要拄着拐杖到枣园村外的集贸市场上走一遭,往返一里多地,还能拿一公斤重的东西。
孙荣花爱劳动,今年秋收后还帮邻居家剥玉米穗壳儿;能睡觉,每天下午5点多钟开始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6点钟;经常自己做饭,她擀的面条宽窄均匀。孙荣花心胸豁达,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许六玲说,母亲经常教育她“吃亏人常在,贪便宜死得快”。
孙荣花现在还坚持每天听广播,许多国家大事她都知晓。她一个劲儿地夸中央的政策好,说到兴奋处,竟脱口背了一句毛主席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杨玉霞:生活极规律
记者 李喆 通讯员 安宇满 吕秀霞/文 记者 魏春兴/图
百岁老人档案:杨玉霞,102岁,住在瀍河回族区五股路三街坊
|
杨玉霞自己拎着小椅子回家。 |
昨日上午,阳光明媚。我们来到瀍河回族区五股路三街坊时,杨玉霞老人正在楼道里坐着,看上去怡然自得。
“妈,有客人来了,回来吧!”老人的独生女、74岁的邱秋荣大声喊道。“我妈啥都好,就是耳朵有点背。”她对我们说。
话音刚落,老人拎着小椅子,一步步慢慢地走了回来。随行的社区工作人员急忙从老人手中接过小椅子:“哟,这把椅子得有四五斤重吧?”
老人的女婿、76岁的樊世昌接口道:“这把椅子对她来说不算啥。3年前,我们搬家时,我一眼没看见,她竟把半袋子米拎上了2楼。那半袋子米,估计得有近30斤重。”
邱秋荣说,这些年来,除了一次被开水烫伤到医院治疗外,老人就没进过医院的门。
在邱秋荣看来,母亲的身体之所以这么棒,跟她极有规律的作息有关。老人每天上午都要下楼转一圈;每天吃罢午饭,老人都要坐在床上“看”上一两个小时的书。邱秋荣拿出两本翻得稀烂的《圣经》说,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但却能把《圣经》中的几个故事一字不差地读下来——她是凭对字形的死记硬背来“看”书的。
杨玉霞吃饭遵循“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的原则。吃午饭时,肉汤泡馍她能吃满满一大碗,“连汤都不剩”。老人喜欢吃甜食,尤其喜欢吃蛋糕,“吃的时候还得加一大勺糖”。
杨玉霞生活完全自理。虽然邱秋荣老两口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伺候母亲,可老人不但不用他们操心,还经常帮他们干活。25年前,邱秋荣的儿媳妇生孩子,从照顾婴儿到伺候产妇,老人总是一马当先。
聂莲荣:
勤劳又爱美
□记者 邓德洪 通讯员 娄本华 文/图
|
聂莲荣展示自己绣的“福”字。 |
百岁老人档案:聂莲荣,101岁,住在市委家属院
初见聂莲荣,便觉这位小脚老太太“挺爱美”,从头、脚的装扮就可见一斑:头上顶一块蓝色手帕,手帕四四方方,干干净净,那是她老家项城的风俗;脚上是纤尘不染的白袜子和黑尖脚鞋,鞋面上镶着10多颗彩色的小珠子,都是她亲手钉上去的。
听说记者要采访自己,老人非常高兴,因为耳朵有些背了,她总是嘟囔:“真烦人,啥也听不见!”神情看上去有点儿恼,可也特别可爱。
老人的儿媳郑桂英讲述了婆婆的人生经历,“提炼”出了她最大的优点:勤劳。
聂莲荣出生于1908年9月21日,祖籍周口项城。她17岁结婚,婚后和丈夫一起给地主家扛长工,啥庄稼活都干过。她30岁那年,丈夫去世,她一个人继续扛长工,拉扯大了两女一子。
解放后,吃了大半辈子苦的聂老太分到了土地,心中感念党的恩情,一边操持家中的事务,一边积极扮演好“妇女主任”、“妇女队长”、“三院院长”等农村基层妇女干部的角色。
1953年,聂莲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1年,聂老太来洛阳与儿子共同生活,干家务、带孙子,给忙于工作的儿子儿媳“帮了大忙”。
1980年,一家人搬到了市委家属院居住,彼时聂老太已是72岁高龄,可还是不服老,又当上了居委会委员,天天戴着红袖章在院门口值勤,特别认真。
现在,虽说已过百岁,可聂老太还是闲不住,择菜、刷锅、纳鞋底、给晚辈们做衣服,自得其乐。
郑桂英说到这里,聂老太从卧室里取出一块方布,上面绣着一个大大的“福”字,由数不清的小金珠子密密地串成,每颗小金珠子得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这是她两年前绣的。她孙子给她买回来那些小金珠子,也不知道她花了多长时间,不声不响地绣成了。”郑桂英说。聂老太虽听不见大家在说啥,可知道大家在谈论她的绣品,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连连说:“俺胡弄的!”
如今的聂老太,除了耳背,身体没啥毛病,每天吃得香、睡得好,还经常拄着拐杖出门晒太阳。郑桂英将老人长寿的“秘诀”归结为“爱劳动,爱学习,脑子不闲着”。
李静淑:心宽脾气好
□记者 戚帅华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李静淑,101岁,住在唐宫中路60号院
|
李静淑(右)和女儿秦良知。 |
记者见到李静淑老人时,第一感觉就是亲切:说话时总是笑呵呵的,爬满皱纹的脸上时常绽放着孩童般的灿烂笑容。
李静淑生于1908年,至今腰不躬,背不驼,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准确,走路不需要拐杖。现在,她和77岁的二女儿秦良知及其一家人住在一块儿。
秦良知说,母亲老家在湖北襄樊,20世纪60年代跟着她一家人来到了洛阳。
李静淑说,她最骄傲的不是长寿,而是带大了一群孩子。“妈妈一共生了5个孩子,3个女儿两个儿子。我们5兄妹的孩子,也都是她给带大的。”秦良知笑着说。
李静淑年近80岁时,想去看看定居在镇江的大女儿一家。揣着写有大女儿地址的纸条,大字不识一个的李静淑自己从洛阳坐火车到镇江,在那儿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个人坐火车平安返回洛阳。
别看李静淑已年过百岁,但自己的事基本不允许别人插手,叠被子、洗衣服,干得非常利索。“妈妈爱干净,穿脏的衣服都是自己洗,不让我们帮忙。”秦良知说,妈妈身子骨很硬朗,而且精神头儿十足,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活了这么大岁数,李静淑连感冒都没得过几次。
101岁还这么健康,养生秘诀是什么?
“真没觉得妈妈有什么特殊的养生方法,平时我们吃什么她就吃什么。妈妈的心态好,脾气好,烦心的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秦良知说,妈妈虽然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每天早晨起来叠叠被子、洗洗衣服,然后听听收音机,我觉得很好。”李静淑说。
“孩子们都非常孝顺,变着法儿哄我开心,这样的日子我过得踏踏实实,心情自然舒畅。”李静淑说。
李白娃:怀有平常心
□记者 张喜逢 实习生 李三旺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李白娃,101岁,住在安乐镇王庄村
|
李白娃(前排抱小孩者)和村民聊天。 |
出生于1908年的李白娃老人,已经走过了101个春秋,她说,自己没有什么长寿秘诀,走的是平常人的路,做的是平常人的事,怀的是平常人的心。
记者来采访,老人欲起身相迎,有人急忙将一根拐杖递过去,但老人连连摇头,老人的儿媳张玉萍说:“她身体好着哩!一年到头不吃几回药。”
张玉萍说,她嫁到卢家40多年了,婆婆生病的次数屈指可数。“她生活规律,爱运动,有话不憋在心里。”张玉萍说。
谈话时,李白娃不停地拍打着双腿、肩膀等处,还时不时扩扩胸。
李白娃的两个儿子已经相继过世,大女儿83岁了,但身体状况远不如母亲。说到饮食,老人的孙女卢杏桃说:“奶奶每日粗茶淡饭,从不挑食,做什么就吃什么,最爱吃的是蔬菜。”
卢杏桃说,奶奶的饭量不小,很多人都羡慕奶奶的好胃口,不少村民来请教奶奶的长寿之道,奶奶总是笑着说:“有啥吃啥,才能身体健康。”
“晚上8点睡,早上6点起,只要是自己能干的事情就自己干,从不让人帮忙。”说起婆婆的好习惯,儿媳张玉萍不住地赞叹。
虽然101岁了,但李白娃老人行动自如,很少让人搀扶。张玉萍说,婆婆自己穿衣戴帽,夏天的衣服都是自己洗,晚上临睡自己拿尿壶,早上起来自己倒尿壶。
张玉萍说,有一次,家中没人,婆婆独自上到了二楼,邻居看见后赶紧叫她回家看看婆婆,等她回来,婆婆已经从楼上下来了,并且说啥也不承认自己上楼了:“我没上楼,我上不去。”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李点:剪纸人人夸
□记者 李砺瑾 文/图
|
李点和重孙女在一起。 |
百岁老人档案:李点,100岁,住在偃师市岳滩镇赵庄街村
24日上午,偃师市岳滩镇赵庄街村一户农家传出一阵哭声,101岁的李点拉着一位耄耋老人的手,老泪纵横。儿女们在旁宽慰,好一会儿她才止住了哭声。
“俺娘就剩这一个妹妹了,俩人难得一见,见面就哭。”李点的儿子王春怀说,母亲娘家在偃师翟镇前李村,是个长寿之家,他的舅舅96岁时过世,现在母亲的妹妹也已91岁高龄。老姐妹年事已高,见上一次面不容易,所以每次见面,老人都很动情。
据李点的儿女们讲,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通达事理,从没有和街坊邻居拌过一句嘴,人缘很好。
老人喜欢出去逛,身体健康的她一直都不用拐杖,可是一个月前,老人不慎摔倒,王春怀就买了个轮椅,经常推着老人出去走走。
“甭看她现在腿脚不方便,以前可从来闲不住。”说着,王春怀从床下拿出一双鞋垫,是李点去年做的。他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蒲团,上面绣的莲花针脚细密,呼之欲出,叫人真不敢相信竟出自一位百岁老人之手。前几年,无论村里谁家娶媳妇或嫁女儿,都会来找老人要剪纸,老人剪的“双喜”和“龙”最为抢手。老人剪纸无需图样,随心所欲,可剪出来的作品没有人不喜欢。
老人屋子里只有简单的几样家具,墙上贴的一个写在大红纸上的“寿”字很是显眼。20多年来,王春来一直和母亲住在一个屋子里,照顾母亲的起居。4年前,母亲突发心肌梗塞,幸亏他发现及时,母亲才被抢救过来。
虽然经历了这场大病,但老人的心情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她依然该干啥干啥。家里有6亩玉米地,每年秋收,家里人把玉米掰回来就不用管了,她一个人能全部剥完。如今虽然腿脚不便,但是若儿女们不让她干活,她还不高兴。
记者看到老人家门口有很明显的贴过红色对联的痕迹。王春怀说,那是今年3月母亲过百岁寿辰时留下的,当时摆了20多桌酒席,唱了3场大戏,全村人都来给老人祝寿了。
孙正英:一点不糊涂
□记者 陈曦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孙正英,100岁,住在涧西区太原路17号院
|
孙正英在给秋裤缝兜。 |
今年开春后,孙正英就有点儿烦——她腿脚不舒服,走路不那么利索了。对此,63岁的小儿子王继开笑言“不能理解”:“母亲1909年正月生,今年已经过了100岁,还想跑多快?”
23日,记者见到孙正英时,她正坐在床上做针线:她觉得秋裤上没有兜不方便,找了块布头在秋裤上缝个兜。“现在做得慢了,眼神不好。”老人边做活边说。
儿子王继开说,他的任务就是帮母亲纫针,接下来的事儿都是母亲自己做:“她嫌我们干活不细致。”
老人的床头柜里全是她做针线活的工具:老花镜、顶针、线团、布头……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纳底子、补衣服,基本上“三天一件活儿”。
母亲过完百岁生日后,王继开“强迫”母亲在卧室内使用便盆:厕所门口有个台阶,进出太不方便。老人虽应允,但提了个要求:便盆自己倒,不用时得放起来。不仅如此,她还坚持自己收拾屋子,自己洗内衣。“她要强,别说叫晚辈伺候了,她还想伺候晚辈哩。”王继开说。
虽年过百岁,孙正英可一点儿都不糊涂。就在一个月前的一天,两名谎称“义诊大夫”的小偷敲开了孙正英家的门。两人假装给老人检查“腿疼病”,伺机偷窃。老人发现情形不对,问窃贼“给我检查病你在屋里来回走干啥”,接着又说“我家人快回来了”,将两人吓走,家中免遭盗窃。
虽然不识字,老人的脑子里却装着许多故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她讲起来头头是道。
数年前,邻居家一位学历史的大学生写一篇关于现代史上军阀混战的论文,却对其间的年代和一些历史细节弄不太清楚。他偶然和遛弯的孙正英聊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当年“冯大帅”如何如何,“王大帅”又如何如何——竟然帮了大学生不少忙。
老人至今以此为傲:“我虽没读过书,可啥都见过啊!”
侯清芳:
肚里有墨水
□记者 郑凤玲 见习记者 刘萌萌 文/图
百岁老人档案:侯清芳,100岁,住在老城区南大街
|
侯清芳在纫针。 |
今年8月17日过了百岁生日的侯清芳,在接受采访的10位百岁老人中,是最“年轻”的啦。
“年轻”的她,确实有些不寻常的地方。
“奶奶,给我缝个袋子装东西吧?”侯清芳的孙子递给她一块布。
侯清芳把布仔细叠平整,拿起针纫上钱就开始缝,一会儿就缝好了一条边。她做的活儿针脚细密平直,周围的人直竖大拇指。
“她眼睛好,到现在都不用戴老花镜,去年还能纫针呢!”侯清芳的儿子说,母亲20多岁就开始守寡,一直靠做针线活赚钱养家,一辈子闲不住。前几年,她还直嚷嚷:“你们都上班,我一个人在家怪没意思的,要不你们也给我找个工作吧!”
听说侯清芳认字,我们就在本子上写下“清芳”二字考她,她看了笑着说:“这俩字我认识,是我的名儿啊!”
“我奶奶读过《西游记》、《封神榜》、《三字经》、《百家姓》。她还教我孩子背唐诗呢。”侯清芳的孙子自豪地介绍奶奶的“才能”。
“‘人之初,性本善’是啥意思?”我们问侯清芳。
她笑着说:“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从小不会打人、骂人。可当父母的要是不好好教育孩子,孩子慢慢就学会打人、骂人了,这就是‘性相近,习相远’,跟着杀猪的就学杀猪……”
“我妈特爱干净。每天早上洗脸时,她都把胳膊、脖子、胸口擦干净,每天晚上必须用热水泡过脚,才去睡觉。”侯清芳的儿子说,母亲吃饭从不挑剔,五谷杂粮她都吃。但她吃东西有“讲究”,能根据身体情况自行改善。要是她感觉自己肠胃干,就会弄点蜂蜜、香油、黑芝麻等调配着喝。
有趣的是,她喝牛奶只喝蒙牛牌的。要是给她别的牛奶,她就会说:“你给我喝的不是奶,是饮料。”她鉴别牛奶新鲜度有“独创”方法,用吸管蘸一点滴在纸上,如果纸立刻被洇透,她就会说:“这奶坏了,不能喝。”
原来,她是根据牛奶的稀稠来鉴别牛奶好坏的!
晚辈们总结侯清芳长寿的最大秘诀是:脾气好、乐观,遇事不往心里放;有文化,讲道理,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