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阳县红旗广场。 |
|
1
古朴老城变新城
从洛阳新区出发,沿着开元大道一路向西,出了市区,便到达宜阳地界了。
宜阳是历史古城,从战国时期韩建城开始,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现在,在宜阳县城南的现代民居之中,还残存着明清时代宜阳古城的3座城门和一段城垣,这3座城门分别为通贤门、挹秀门和西偏门。
宜阳县城北有香鹿山绵延数里,南有锦屏山青翠欲滴,贯穿全境的洛河把县城分为城南、城北两个区域——城南旧民居遍布,城北高楼林立,这就是宜阳人常念叨的“南山北岭加一川,洛河一线中间穿”了。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2000年,宜阳县决定“造城”改善环境,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园,先后实施创建工程100多项,围绕青山绿水巧做文章,由此启动了该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造城工程。
宜阳人沿古老的洛河建成游园,洛河南岸占地12.7公顷的滨河游园集休闲、健身、防洪于一体,是县城居民游玩、休闲的好去处;香鹿山脚下,洛河沿岸,一座座高楼在洛河两岸拔地而起,带动了餐饮、建材业的发展,附近经营商户达300余家;高档住宅小区内,幼儿园、超市、干洗店应有尽有,山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因武则天亲题“锦屏观山”4个大字而得名的锦屏山渐渐变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
2
农业大县工业兴
宜阳不大,方圆16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个乡镇369个行政村点缀在沟沟岔岔间。正值农忙时节,车窗外的玉米在秋风的吹拂下如波涛般起伏,随风飘来的是隐隐约约的烤玉米香。
从县城出发西行不远,路两边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远处一个个塔吊矗立,一个现代化工业区赫然入目,这就是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产业集聚区的宜阳产业集聚区。
集聚区内,“大个头”企业比比皆是:黄河同力、中信重工、昇扬硅业、骏马化工、龙羽宜电、恒基铝业……据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目前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2家,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
宜阳曾被誉为洛阳的“四小龙”之一。在老一辈宜阳人的记忆中,宜阳的宜洛煤矿、黄河冶炼厂、河南省氮肥厂等国有企业当年都是我市的纳税大户。而此后,这些国有企业逐步亏损乃至破产。
2006年,强力推进“工业兴县”战略的宜阳县,在靠近市区的寻村规划了一个北临香鹿山、南跨洛河、面积达11.96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承接洛阳大工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3年时间,它迅速成长起来,先期6.5平方公里建设任务已经完成。
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一结合,立即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去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91家,集聚区企业占了一半以上;工业总产值108亿元,集聚区37.8亿元,占了35%以上。今年前6个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32亿元,集聚区14.99亿元,占45%;税收完成1.97亿元,集聚区9692万元,占49%。
3
美食飘香引客来
不管是在城南“苔痕上阶绿”的古旧小巷里,还是在城北宽阔平坦的大道旁,你都能发现“红薯面条”、“韩城羊肉汤”的招牌。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出身农村、年过30岁的人大概都能记得那段岁月。传统的红薯面条是把红薯干磨成面,再做成馒头上笼蒸熟后,轧成面条,调上盐粒,在清汤里煮,味道着实寡淡。如今的红薯面条,已被精明的宜阳人混以麦面,改头换面,成为饭桌上的美味。晶莹透明的面条配上蒜姜汁、香醋和芝麻酱做成的浇头,肥美的菠菜、青红的辣椒丝点缀其间,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口舌生津,不知不觉就两碗下肚。
提起羊肉汤,就不能不提韩城。在郑州,在三门峡,在豫西的国道、省道两边,“正宗韩城羊肉汤”的招牌随处可见。
正宗的韩城羊肉汤,讲究鲜、肥、清、辣。第一是鲜,把肥壮的山羊当天宰杀,当天下锅;第二是肥,一羊一锅,定量加水,原汁原味,肥而不腻;第三是清,韩城羊肉汤不勾粉芡,各种作料袋装入锅,熬到火候的羊肉汤微带胶质,清澈透明;第四是辣,韩城羊肉汤不要尖辣,不要麻辣,要的是鲜香扑鼻的微辣。在宜阳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拨拨食客大大咧咧地一坐,高声吆喝:“切两斤好羊肉来!”殷勤的店家急忙操刀伏案,一阵“咣咣当当”之后,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小山似的硬面锅盔就摆上了桌,那吃法,颇有点梁山好汉的味道。
4
山清水秀
出名人
宜阳山水缠绵,山、坡、崖、洞、窟,泉、池、溪、潭、井星罗棋布。
从宜阳县城向西7公里,就有这样一个山水相偎的美丽地方,只见山崖陡峭,怪石嶙峋,古柏倒挂,山泉淙淙……传说周灵王看中了这块宝地,寝葬于此,这座山也就被命名为“灵山”。在崖顶的平地上,有一座典雅庄重的古寺,这便是中国佛教名刹“白马寺”的姊妹寺“灵山寺”了。
自农历正月底起,上灵山赶庙会的人们便从省内外纷至沓来,农历二月初八正会日那天更是人头攒动。从2000年开始,宜阳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宜阳灵山文化庙会”,将县境内历史最久的传统庙会打造成为经济、文化和旅游的盛会。
从宜阳县城向西50公里,就到了花果山。这里飞瀑流溪、山奇石怪、绿树红花、野果遍地,引来不少游人,连六小龄童也被吸引来了。
大名鼎鼎的“诗鬼”李贺的出生地——三乡,就在宜阳县城西45公里处。宜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李贺,史载李贺7岁能作诗,15岁游走四方,凭一支狼毫走遍中原,名满京华,留下了“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等许多描绘洛阳及三乡附近山川风物的动人诗句。
中唐以后,人们争相传诵李贺的诗句,研究李贺的生平,宜阳因李贺而添彩。岁月流逝,李贺身后,1000多年过去了,宜阳已焕发动人的新姿。
北宋诗人张耒在《春游昌谷访李长吉故居》中叹道:“清溪水拱荒凉宅,幽谷花开寂寞春。”宋、元、明、清直至现在,无数名人学者研究李贺,从四面八方赶赴宜阳寻找李贺故里,虽至今尚无定论,却给宜阳人文平添了许多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