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称:黄釉武士俑
时 代:唐代
尺 寸:高41.5厘米
收藏单位:洛阳博物馆
一提起战争,人们便会自然地联想到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的激战场面。两军交战,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为了更有效地抵御敌方武器带来的伤害,人们发明了专用于护体的防御服,就是古代的军装。
古代的军装,也叫戎服,种类繁多,各朝各代均有不同。而唐代的军装是什么样子的?2001年偃师前杜楼砖厂唐墓出土的黄釉武士俑,穿着明光甲,头戴兽面兜鍪(móu),展示了唐代军装的标准配置,却又另有变化,形象生动,别具特色。
古代戎装,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于保护头部的,称胄,也称首铠、兜鍪、头鍪;另一部分是用于保护身体的,称甲,有肩甲、胸甲、腿甲等等。
兜鍪形较方而短,有的用铁片铸成,有的以厚革制作,然后在其表缀上铁片。兜鍪一般有护耳,轻便灵活,便于作战。金属制作的兜鍪,表面一般都经过打磨加工,显得非常平整光滑,但盔帽里边却保留着铸造时的痕迹,粗糙不平,武士在戴这种盔帽前,必先裹上头巾。中晚唐以后,兜鍪护耳翻转上翘,甲身连成一片。
唐代的军事服装,在前代基础上有很大进步。将士平常穿袍袄,袄的下摆开衩,名谓“缺裤”,有别于不开衩的“合裤袄子”。这种战袄初见于隋,到了唐代,还绣上兽纹,以壮军威。
随着战争的发展,武士的铠甲也更加精良,这个时期的甲胄形制有明光甲、光要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细麟甲、山文甲等10多种。
唐代将士多穿明光甲,这是一种在胸背之处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圆护大多用铜铁等金属制成,打磨得十分光亮,犹如镜子,穿着它在太阳下作战,会反射出耀眼的“明光”,故而得名。这种铠甲也出现在三国,曹植的《赐臣铠表》中就曾经提到过它。不过明光甲真正的普及,还是在南北朝后期。到隋唐时期,这种铠甲成为军队将官的主要装备。
这件武士俑,身穿明光甲,肩披护膊,胸部有圆护,下身穿宽口裤,通身施米黄釉,外加朱墨彩绘。其特别之处在于兜鍪,武士俑的兜鍪为兽面,用来显示武士的勇猛,但这种兽面兜鍪为汉代武将所常用,在唐代武士中已经极为罕见。
唐宋以后,随着火药被越来越频繁地用于战争,铠甲逐渐走向衰落,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