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南阳来,生活没着落,请贵店收留我当个伙计,有口饭吃就行! |
|
张仲景是东汉末期杰出的医学家,世称“医圣”。他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家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医疗实践和亲身体会,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对后世贡献很大。《洛阳大典》说他“曾为东汉御医,常年活动于洛阳”。
若有大疫流行,必有大医诞生。
“医圣”张仲景,正是在东汉末年连年瘟疫的背景下出现的。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到处兵荒马乱,人民颠沛流离。即使在京都洛阳,也可见饥民倒毙街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从中原到长安溜达了一圈儿,就写了一首《七哀诗》,描述了当时的惨烈景象: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仲景来到人间。他大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他一生跨越的这70个年头,历经桓帝、灵帝、少帝、献帝4个倒霉蛋皇帝,正是皇权旁落、军阀混战、血流成河的时代,三国纷争中那些打打杀杀的“英雄”,同时来折腾这个世界——他出生后5年,曹操握着拳头来到世上;他出生后10年,舞大刀的关羽也来到人间。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枭雄和战神,注定要和张仲景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
这出戏便有看头了!
战神运作战争,带来伤痛;医圣只好跟着战场走,去医治创伤。
奇怪的是,到后来,战神关羽成了“武圣”,名医张仲景成了“医圣”,中国文化这种多元的选择,至今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看来,乱世造英雄,亦可造名医。
一
张仲景的家乡,在今南阳市境内。具体籍贯历来有三说:一说他是涅阳人,一说他是蔡阳人,一说他是棘阳人。最后专家拍板:他是涅阳(今邓县穰东镇一带)人。
张仲景祖上是官僚地主,但到他出生前后,已经没落了。没落的官僚,家中没别的,就是书多,因此他从小有书读,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接受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理论。
他性情沉稳,好静不好动,从小胸怀大志,颇受父母喜爱。家长的意思,是让他将来为官。但这孩子却想当医生。他家的藏书中,有一本专讲名医扁鹊的,说扁鹊治病很神奇,故事一大串。他很羡慕,发誓长大要像扁鹊那样,治病救人。
扁鹊又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主要活动于洛阳和三门峡一带。一次,扁鹊经过虢国(三门峡市),恰遇虢国太子猝死,举国服丧。但扁鹊看那“死尸”,还有生命迹象,只是不呼吸罢了。根据多年的经验,他推断太子不是真死,而是昏厥,俗称“尸厥”。于是,他让徒弟子阳在太子头顶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他又叫徒弟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能坐起来了。他又让另一个徒弟煎了汤药,太子吃后,恢复了健康。
张仲景看了这个故事,觉得医生太伟大了,能起死回生!接着,他又看到一则故事:扁鹊到齐国,发现齐桓侯有病,就说:“您有病!病在皮肤,还不严重,但若不及时治疗,就要恶化。”齐桓侯不信,冷冷地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齐桓侯说:“医生总喜欢把没病说成有病,以显示他的医术高明,这很无聊!”
过了几天,扁鹊又去见齐桓侯,说:“不好,您的病进入血脉了,若不赶快治疗,就会有危险。”齐桓侯还不信。又过了几天,扁鹊再见齐桓侯,大惊,说:“糟糕!您的病已经深入肠胃,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挺不高兴,不理他。
又过了几天,扁鹊一见齐桓侯,话也不说,扭头就走。齐桓侯反觉奇怪,便派人去向扁鹊打听缘故。扁鹊说:“病在皮肤,容易治,热敷即可;病在血脉,不难治,可用针灸;病到肠胃,还有办法,吃几服汤药,也能治好;病入骨髓以后,就什么办法都没有了。现在,他的病已经到骨髓里了。”
5天后,齐桓侯果然病得起不了床了。他派人急请扁鹊,扁鹊早已避开。不久,齐桓侯病死了。
看了这些记载,张仲景决心学医。后来他在文章中写道:“余(我)每览越人(扁鹊)入虢之诊,望齐桓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正因如此,小小的他,对医学心驰神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
学医,没有无师自通的,张仲景于是开始拜师。这一年,他10岁。
当时南阳郡有位名医,叫张伯祖,是张仲景的同族。张伯祖早年曾在京城洛阳行医,为当时的上层人物看病,号称“上手”。元嘉年间(公元151至152年),汉桓帝触了寒邪,恶寒发热,头痛体乏,太医治了17天还没见好,就请张伯祖来医治。张伯祖诊脉后,认为是伤寒病,遂开了发散风寒的药方。汉桓帝服了汤药后,盖上厚棉被,出了一身汗,起床后顿觉轻松,病好了。汉桓帝很高兴,任命他做侍中内官。
但张伯祖见朝政日非,外戚与宦官争权,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不愿呆在洛阳,私下对人说:“皇上患病了,可以很快治好;朝政患病了,可没办法治!”于是他辞官,隐居南阳少室山。
张仲景说:我就要拜这样的人为师!既有医术,又有医德。于是他就拜在张伯祖门下,并到少室山居住。在老师的要求下,他用两年时间读完《黄帝内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汤液经法》、《五十二病方》等几十本医学名著。由于张仲景吃苦好学,张伯祖十分赏识他,把所有的医术都教给他,而且有问必答,从不隐瞒。他也很快把老师的本领学了过来,在南阳一带崭露头角,成为颇有名气的医生。
有一个故事,说明他年轻时就颇能断病:他的弟弟出远门,临行时说:“哥哥,你给我看看有病没病,路上也好放心!”
张仲景给弟弟把脉,说:“明年只怕你要长个搭背疮!”
弟弟惊讶道:“哎呀!这可怎么办?”
张仲景说:“不要紧!我给你开个药方,到时服了药,把疮挪到屁股上,那地方尽是软肉,便于治疗。你遇到谁认识搭背疮,就叫谁医治,治好给我来个信儿。”弟弟就放心地走了。
弟弟到湖北一年,第二年来到襄阳。一天,他突觉脊背上疼痛,忙照哥哥开的药方取服药吃了。不几日,疮真从屁股上发了。他求遍襄阳郎中,这个说是疖子,那个说是毒疮,都不识得,后来,襄阳同济药堂有个“王神仙”,看后笑了笑,问:“这是个搭背疮嘛!是谁把它挪到屁股上的呀?”
他回答:“是我哥哥挪的。但他远在南阳,远水不解近渴。还请先生给我治治吧!”王神仙就开了个药方。张仲景的弟弟吃了药,又贴了几张膏药,不久疮就好了。他随即给哥哥写了封信。张仲景一看信,知道王神仙是高手,可以向他学习,就奔襄阳而来。
三
这天一大早,同济药堂大门前,来了位身背行李、手拿雨伞的后生。他向管家央求道:“我从南阳来,生活没着落,请贵店收留我当个伙计,有口饭吃就行!”
王神仙闻声,从药店出来,见这后生年轻利落,就说:“好吧!我这里正缺人,就收你当个炮制药材的伙计吧!”这后生便是张仲景。
张仲景在同济药堂住下来。他的本意是来学习药理的,因此甘愿当伙计,便于随时熟悉药材。在这里,他不但熟悉了各种中草药的药性,还学会了炮制药材,干得又快又好。没多久,王神仙就让他到药铺前台当司药。他既当司药,又管看病,店里的人有个头疼脑热,也来找他诊治,大伙都称赞他是“二先生”。
王神仙发现他似懂医道,就让他做自己的帮手。王神仙把脉看病,他抄药单;遇着疑难病症,王神仙把了脉再叫他摸摸,好叫他了解病在哪里,怎样医治。张仲景把这些医理深深记在心上,回屋后写在本子上,一年后大有长进。
这一日,一个骑驴的老头匆匆来到药店,说他儿子得了急症,请王神仙去治。
半个时辰后,老头拿着药方回来取药。张仲景见药方内有毒药藤黄,知道病人肚内有虫,这味药是治虫的。又见藤黄只开了五钱,他觉得太少,就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照着抓了五钱让老头带走了。
不一会儿,王神仙回来了,看上去很疲惫,准备到后院歇息。张仲景忙走上前说:“先生还是等等吧!病人很快还要来请您!”
王神仙惊奇道:“病人已经好了,还来做什么?”
张仲景说:“恕学生直言。藤黄能毒死人体内的虫,便要一两的量才行。先生才开了五钱,只能把虫毒昏,等它返醒过来,会更凶猛,恐怕病人会更难受!”
王神仙半信半疑,忽然那老头跑来了,喊道:“王先生!不得了啦!我儿疼得死去活来,你快去看看吧!”
王神仙急得出汗了。他没有把握,在店里左转右转不敢去。张仲景说:“先生,不管是吉是凶,学生冒昧替先生跑一趟吧!”当下他骑上毛驴走了,到了那儿,见病人疼得在地上打滚儿。张仲景不慌不忙,掏出三寸银针,脱掉病人衣服,看准位置,捻动了针,照着虫的头部刺进去。虫头被刺中,死命地挣扎。病人疼得昏了过去。那老头大惊失色,不安地看着张仲景。
张仲景却呵呵笑着说:“别怕,虫已经被刺死了!”说罢,病人呻吟两声,醒了过来。张仲景又开了服泻药,让病人吃下。顷刻,一条尺把长的大虫被排泄出来,病人完全好了。
王神仙知道后,又惊又喜,问道:“二先生,你到底是什么人?”张仲景说:“我姓张名机字仲景,到这里是拜师学医的!”王神仙说:“哎哟哟,可不敢当!”立刻摆宴款待。
张仲景的名气更大了,就正式回到家乡南阳行医,但接下来,各地接连暴发瘟疫,尤其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最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家族中二百多口人,数年之间就死掉三分之二。张仲景面对如此惨象,又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