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我省首个“数字史志”《洛阳地方文献大典》向海内外发行,这部记录着洛阳一方全史的万千资源中,有数百张珍贵图片出自刘裕民之手。
刘裕民今年已78岁。昨日,老人吃力地从狭小的阳台的壁柜里拿出一个个档案袋,两万多张照片和胶卷塞满了整个阳台,盒子里全都是胶片,这都是他用不同型号的照相机拍摄的。
一盏小小的冷光灯下,刘裕民翻着一张张相片,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一次偶然机会,他步入摄像人生
1980年,刘裕民从市财贸干校调至当时的洛阳地区行政公署,偶然接触到了摄影。当时他还是门外汉,对摄影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30多块钱的他,“咬牙”买下一部当时比较先进的海鸥牌方匣子相机,为此花去100多块钱。紧接着,他从暗房学起,通宵达旦地边摸索边干,等到拍完展览所需的全部照片,他也“啃”完了摄影基本知识,真正入门了。当时懂摄影的人比较少,刘裕民就肩负起单位活动的摄影工作,甚至别的单位有事也请他过去拍照,就这样,他的摄影技术也越练越成熟。
55岁那年,刘裕民到市政府秘书科工作,仍司职摄影,无论是外事接待,还是市内重大活动,现场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一路摸爬滚打,他摄下别样风景
稍懂摄影的人都知道,这项工作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除了技术要过硬,还要能吃苦,善于从纷繁的场面中捕捉到最值得记录的瞬间。几十年走过来,个中甘苦刘裕民深有体会。
1987年,市里下大力气开发嵩县白云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当时刘裕民接到通知,要拍摄景区主打景点九龙瀑布的精彩画面。经实地查看,刘裕民认为要想展示九龙瀑布最为震撼的一面,必须深入谷底进行多角度拍摄。当时下到谷底的路还没有开辟出来,他就把绳子绑在腰上,让人在山崖上拉着绳子一点点把自己系下去。谷底乱石湿滑、杂草丛生,想站稳拍个画面非常不易。更让刘裕民头疼的是,每天只有11时到13时太阳才能照到谷底,此时采光条件相对好些,他只能利用这段时间完成拍摄。就这样,连续5天,他被吊上吊下,争分夺秒多角度拍摄瀑布,终于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他拍摄的这些照片后来被送往多个地方展览,对于成功推介白云山景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都路开通、火车站扩建、飞机场通航、一座座立交桥建成……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发展瞬间,在刘裕民的镜头中永恒定格;一拖集团、洛轴集团、洛铜集团、洛玻集团、春都集团……包括各县区的工厂,他不知道去了多少次,拍下多少照片,这些照片映衬着城市经济脉搏的激情跳动。
一桩长久心愿,他依旧忙碌不停
在刘裕民老人家里,我们看到他的电脑中尽是整理好的照片。“这些照片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洛阳的发展变迁,我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它们有用处、有好的着落。”刘老道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心愿。
2004年,为了整理照片,当时已73岁高龄的刘裕民学会了使用电脑,这台电脑也变成了专门存储照片的工具。电脑里现存的1万多张照片,仅仅占老人所拍照片的1/3。现在老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扫描和整理照片。年龄大了,未免力不从心。他血压比较高,一天只能扫描五六个小时,时间一长就会头晕,可是为了尽快完成照片整理工作,他仍努力坚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