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创业板的待审核公司以及保荐机构集体感受到了“寒潮”,创业板IPO的发审“过会率”由9月份的93.5%急剧降低到了11月的57%。这一迹象表明,创业板发审会的审查变得更加严格。
首批创业板公司在IPO“上会过堂”时是普遍感觉比较轻松的,因为通过率很高,首批31家进入发审会过堂的公司有29家过会,只有南京磐能电力以及上海同济同捷遭否。
一位参与创业板保荐工作的保荐代表告诉记者,站在发审委委员面前的公司高管们,面对发审委委员的提问,“会从心里冒出凉气”。
11月13日,当江西恒大高新和芜湖安得物流在同一次发审会上被双双否决后,各家券商投行的头头脑脑们也真切地感觉到了“寒潮来袭”。
一切尽在不言中,数据最有说服力。11月2日到13日,8家创业板公司进入发审程序,只有4家公司顺利过关,过会率只有50%。11月17日发审会,两家公司一家过关;11月20日,4家公司3家过关。整个11月份,14家公司进入创业板发审程序,只有8家公司过会,过会率只有57%。
华东一家券商的保荐代表对记者透露,11月来创业板公司过会率较低有两大原因:其一,公司资质不如首批公司资质好;其二就是审核确实有趋紧的态势。“11月13日两家上会的公司全部被否是监管部门向投行和拟上市公司发出的明确信号。”他说。
深圳某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认为,在创业板发审常态化后过会率大幅降低是正常而且必需的。该人士认为首批公司奠定的高市盈率发行将大幅增加创业板市场对于拟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但是作为创业板发审会,一定要把好关;对于创业板这种存在直接退市制度的市场,“严把关”是对投资者负责,是符合创业板本身发展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