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贵龙,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自行车协会首席专家,曾参与1999年中国第一部《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标准》的制定。因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电动自行车的技术研究,被业内称为“中国电动车第一人”。
记者:目前在销的电动自行车多数超出国标,这一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马贵龙:第一部《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标准》,确切定义应该是产业化初期的试行标准,1999年,电动自行车刚从研发阶段向产业阶段过渡。骑车人的行驶里程要求单程只有5公里,所以当时确定了“体重40公斤,时速低于20公里”的标准,按标准,电动车的往返行驶里程可达10公里。
现在骑车人出行半径越来越大,对行驶里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长,单程就接近10公里。所以,2003年前后,市场根据消费需求开始调整,停用往返只能走10公里的24V/10AH铅酸电池,开始采用36V/10AH等其他型号。可是,国标还是1999版标准,并没有随之调整,导致了目前局面。
记者:超出自身的行业标准,又不符合电动摩托车的标准,明年1月1日“电摩国标”实施后,超标电动自行车是否该被定为电动轻便摩托车?
马贵龙:电摩国标,如同一把割韭菜的刀,割掉的极有可能是整个电动自行车产业。其电动轻便摩托车的定性为时速20公里、重40公斤,跟电动自行车无缝对接,电动自行车产业将失去生存空间。
由此,带来两方面影响,首先是消费者,全国1.2亿,北京近百万,厂家一旦关门,售后服务谁负责?到期电池谁回收?上不了非机动车道,也不能上机动车道,车是不是只能卖废品?
再有,就是电动自行车产业,这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而且是民族产业。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自有技术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其他国家,生产能力占全球的90%以上,现在,东南亚国家都到我国学习、引进技术。
像在北京,拥堵状况、机动车数量都已接近甚至超过其他国际大都市。作为环保、缓解拥堵的电动车,在我国应得到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