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3版:教育周刊·教与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走近美,感受美
书包丢失之后
电视编导: 落落大方沉着应考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12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走近美,感受美
文图/本报记者 吕玲玲 实习生 刘 一
  红衣女孩在回答问题。
  时间:12月1日 14:00~14:45

  地点: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初二(七)班

  授课教师:焦晓品

  授课内容:八年级上册 语文(人教版)第12课 《桥之美》

  听课感受:能把说明文讲得生动活泼,这个老师不简单。焦老师细细地分析了全文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关于美的联想。整节课听下来,让人如沐春风。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们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呢?让我们跟着焦老师一起走进课堂。

  “我们刚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在桥梁专家眼里,桥的外形美观、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又表现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吧。”还没开课,焦老师便将学生们引入一个好奇的世界。

  “这是一篇说明文,早上,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将课文阅读一遍: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桥的美具体有哪些?在哪些段落里可以快速找到?阅读过后,我要提问。”

  同学们在读书,焦老师也没闲着,她将学习这篇文章的总目标写到了黑板上:1.体会作者对美的发现和感受,用艺术的目光去欣赏我们身边的事物;2.同是说明文,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5分钟后,焦老师开始提问。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桥有诗境之美、工艺之美、结构之美、形式之美……

  接着,焦老师紧扣题目又说:“大家在哪些段落找到了这几种美?为什么能快速找到呢?”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瞬间,课堂变得安静了。

  “我来说说。”一个红衣女孩站起来说,说明文一般会在前几段中,列出作者要说明的对象,然后在中间几段进行举例说明,最后再总结。所以,根据经验,只要重点阅读前三段和后两段,划出重点词句,中间快速浏览一下,就能很快找到答案。

  女孩的回答赢得掌声,焦老师总结说,大家要注意从平时的学习中总结学习经验。这样,在考试时,就可以节省时间。

  接下来,听焦老师分析文章结构,就好像看庖丁解牛一样,骨是骨、肉是肉,手起刀落,每一部分都讲解得利落、透彻。

  文中,作者最推崇的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也就是“桥和周围景物的和谐美”。那么作者举了哪些例子?焦老师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看来,课前如果不预习,这堂课上下来可是够累的。

  同学们纷纷从文中找出相关例子,如:乌镇芦苇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广西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乡间的小桥……

  “大家找得都对,这些桥很美,美在哪里呢?”焦老师接着问。

  这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关键看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对美的理解。一名同学举手:“我来说说芦苇丛中的桥吧,我感觉芦苇成片成片的,很沉闷,如果有个石桥,隐约出现,便可以打破这种沉闷。”“我来说说乡间的小桥吧,我曾见过乡间的小桥,质朴、随意、拙拙的,和乡村的环境很和谐。”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而焦老师则将问题又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美呢?哪位同学可以举例说明。”

  同学们安静下来,许久没人举手。“我再将问题提得细一点,咱们学校的花园里,有一块大石头,大家说,那块石头美不美,美在哪里?”

  “嗯,我感觉那块石头是力与美的结合——花朵柔弱,石头坚硬,有一种对比美。”“我感觉花园里的石头起到了激励学生的作用,上面有个‘勤’字,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石头和校园环境很和谐,有一种和谐美。”

  话题一打开便收不住了,大家又讲起了旅游时碰到的小桥流水之美、金色麦浪之美、夕阳西下之美……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