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触处生春的医圣功德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12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河洛春秋 医圣张仲景(六)
触处生春的医圣功德
本报记者 孙钦良/文
  修葺一新的医圣祠。 (资料图片)
  中国古代出了十几位圣人,如文圣、武圣、诗圣、医圣、画圣、草圣、茶圣等。如果把这些圣人放到世界范围内去考量,只有文圣孔子和医圣张仲景为世界所承认——孔子奠定了人格结构,张仲景开辨证施治先河,这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曹操大军中发生瘟疫,邀张仲景前往治疗。张仲景想:如果不去,我定被杀头;如果去了,长沙正闹霍乱,我作为长沙太守,不为子民看病,岂不被人骂死!他想来想去,最后一咬牙,把太守大印往曹操使者面前一放,说:“我辞官还不行吗?”于是打点行囊,准备回南阳老家。

  一

  张仲景要回南阳,却被众弟子拦住了。张仲景说:“若不回南阳,也不赴曹军大营,曹公定来报复,我死不足惜,只恐嫁祸长沙子民!”杜度说:“师父休多虑,弟子有一计,可得两全之美!明日一大早,衙门升堂之后,您可当着一班衙役的面,坐上马车,载上行李,装作回南阳的样子,出北门即可!”

  张仲景问“接下来咋办”,杜度笑而不答。

  次日,一行人拥着张仲景出了北门,往南阳方向而去。走到黄昏时分,后面追上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小药囊。张仲景打开一看,里面有徒弟杜度的亲笔信:“师父,您趁夜色返回即可。”

  张仲景恍然大悟,于是高兴地返回,并在城郊租下一个院落,每晚在此配好药,次日让徒弟们带到城中治疗霍乱。两个月过去了,长沙城中的霍乱遏止住了,人们纷纷赞扬张仲景的徒弟医术高明,殊不知张仲景是幕后英雄。

  长沙的霍乱治住了,这时却传来消息,说南阳一带发生了瘟疫。张仲景心中着急,马上带上几个徒弟,赶往南阳。

  这一日,他们走到新野,离南阳还有一半路程,一行人正想歇歇脚,却见一群人围拢在一起议论纷纷。走近一看,地上躺着一个男人,有个妇女坐在旁边啼哭。原来,那人因穷困上吊自杀,被人救起时已经没气了。

  张仲景仔细看了看,吩咐手下把人抬到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来两个徒弟,让一人按压其胸部,一人抓着其双臂进行大幅度活动。张仲景则叉开腿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他的腰腹部。不到半个时辰,他便有了微弱的呼吸。

  围观人群中一阵骚动,大呼:“快看快看!活了活了!”张仲景吩咐徒弟不要停止动作。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喝了一点儿热汤,起来活动活动,就跟着那妇人回家了。

  这是最早的人工呼吸法,张仲景早在1800多年前就发明了。如今,此法广泛运用于溺水者、缢死者心肺复苏的抢救工作。

  二

  张仲景回到南阳后,发现这里的瘟疫已经传播开来,许多百姓因此丧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觉得对不起家乡人。

  张仲景来到白河边,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河面早已结冰。沿河村庄密集,正在流行瘟疫。张仲景顾不上危险,踏着结冰的河面,往对面的村庄走去,还没有走过白河滩,大雪便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早有人站在风中等候医生到来。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表情麻木,衣服褴褛,由于没有力气,对随处可见的尸体也不再安葬,只是暂时将其“囚”起。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东汉末年死了很多人,开始只知道是战争害人,后来才知道瘟疫也害人。数十年间,大瘟疫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死亡人数骇人听闻——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户籍登记数有1607万多户,人口是5006万。到了三国末年魏蜀吴三国合计户数为149万多户, 人口是560万。(金兆丰《中国通史·食货篇》记载)这就是说:其间全国人口死亡近九成,仅存约1/10!

  张仲景看到遍地尸体没人掩埋,心急如焚,这会成为传染源啊!他马上动员大家行动起来深埋尸体。接着他带领徒弟展开救治工作。但他很快发现,饥荒年代,缺医少药,他们只能进行一些辅助性的救助,难以遏止瘟疫。下面这个故事印证了他当时的无奈。

  话说当时南阳大雪纷飞,天气寒冷,许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沿着白河行医,到了冬至这一天,正好走到南阳东关。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并在棚子前面盘上灶台,支起一口大锅,熬制一种汤药为穷人治冻伤。

  这种汤药叫“祛寒娇耳汤”,是将羊肉、辣椒及其他祛寒温补的药材一起放在锅里煮,然后捞出羊肉和药材切碎,再用面皮将羊肉、药材包成耳朵样的“娇耳”,重新下到锅里煮熟。

  这东西好吃,隔老远就能闻到香味,人们闻讯纷至沓来。大家吃完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微微出汗,非常舒服。张仲景看效果不错,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天天做“娇耳”给大家吃。

  后来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就按照“娇耳”的样子制作食品,为区别“祛寒娇耳汤”中的“娇耳”,将其称为“饺耳”,或称“饺子”、“扁食”。天长日久,冬至这天包饺子就成了风俗,人们都说这天吃饺子不会冻耳朵。

  三

  南阳人民为了纪念他,还在张仲景的墓旁建了一座医圣祠(如上图)。

  医圣祠始建于何时,无确切考证,目前留下的建筑形制,是明朝嘉靖年间,由唐潘王首倡,越夔、沈津等医生筹资,一直到万历年间才建成的。

  据《南阳县志》记载:明朝南阳文生冯应鳌(名广文) ,于崇祯戊辰年(公元1628年)初夏感染伤寒,病情危重。这天夜里他正似睡非睡,迷迷糊糊,却见一神仙来到床前,慈眉善目甚是和气。

  冯应鳌正纳闷儿,那神仙突然用手摸他的脉络,他觉得一股暖流注入体内,浑身上下顿时轻松。冯应鳌心中大惊,忙问:“您是何方神仙?为啥前来救我?”那神仙面带忧色,回答:“我是东汉张仲景,有件千古憾事,望你能替我办理。” 冯应鳌赶紧点头答应。

  那位神仙说:“南阳城东郊约四里处有座三皇庙,庙后七十七步,就是我的墓地,但因日久被湮没,地面已无封土,所以无人知晓。不久,有人会在我墓上面挖井,损我墓穴!你去制止挖井,同时把墓整修整修,就是对我的报答了。”说完神仙不见了。

  冯应鳌受惊而醒,感觉病已痊愈,不禁越想越奇,便于这年秋天来到南阳城东,四处寻找,却没发现张仲景墓,只好拜谒了附近的三皇庙,准备回去。

  就在他转身离去时,突然发现殿旁排列的古代名医中,有尊塑像的穿着打扮和面貌神采,同梦中所见的神仙一模一样,塑像上写有“医圣张仲景”几个字。他不敢怠慢,赶紧来到庙后,按照梦中记忆,步量了七十七步,低头仔细寻找,并无墓地迹象,只见一片菜地。

  他不死心,便去寻找菜园主人,知道对方名叫祝县丞,冯应鳌便向他讲述梦中经过,并说菜地下面是医圣之墓。姓祝的根本不信,怪他故弄玄虚。冯应鳌不死心,就向附近百姓打听。老年人告诉他,庙后确实有古墓。冯应鳌知道有墓,心中稍安,发誓将来重修医圣墓。

  冯应鳌平时有事没事,都要来这里瞧瞧,一日果见有人在菜地挖井,掘到丈余深,露出一通石碑,上写“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民众被惊动了,大家纷纷前来制止打井,并为墓地封了土。

  又过了十余年,冯应鳌入仕,被派往叶县任司训官,常来拜谒仲景墓。他看到井虽已封闭,但四周菜田依然有人耕种,且菜园多次易手,由祝姓转给了包姓,包姓转给了杨姓,现在复归包姓。冯应鳌就来拜访包家人,说出其中原委,并倾诉了心愿。包家人听后深受感动,无偿捐出菜地,以慰医圣英魂。此事惊动了南阳知府张三异,他下令修葺墓地,并重建医圣祠。

  这件事在清代徐忠可的《金匮要略论注》中也有记载。

  如今看来,张仲景的贡献,是在思想上济世救人,矢志不移;在医术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将病因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同“四诊法”、“论病八纲”等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六经辨治”理论,开中医辨证施治先河。

  所谓辨证施治,即运用各种诊断方法,分析时令节气、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对病人造成的影响,综合研究致病原因,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和处方。这一学说直接影响了祖国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

  《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将其中的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重点论述人体受到风寒之邪后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如何辨证施治,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伤寒论》成书在东汉灵帝建安年间,不久即逢战乱,原书散失,幸赖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编成《仲景方论》36卷行世。可惜到了晋怀帝永嘉时期,中原战乱再起,此书再次散失。至初唐,此书时隐时现,只在少数人手中流传。

  到宋代,宋英宗下诏公开刊行,此书才得以广泛流传。但历代兵乱之时,此书便要受损,或被毁,或被少数人秘藏,一般行医人很难看到。

  据洛阳文物专家赵跟喜先生介绍:民国时期,中原几无此书。1934年,张钫(辛亥革命元老,洛阳新安县人)在南阳驻军时,看到医圣祠破败不堪,黯然神伤,复闻《伤寒论》难觅,遂令西安黄竹斋四处寻访此书。黄竹斋打听到桂林的罗哲初手中有一本,40年没出手,就千方百计说服对方,誊录了一本,1939年由张钫捐资,依照誊录内容刻印了250部。

  赵跟喜先生说,对于《伤寒论》的传承,张钫先生功不可没。而《伤寒论》背后站着的那位医圣,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功臣。他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东汉末年,即便是蹲在田埂上,也能使人起死回生,他是一个真正的医生!

  (医圣张仲景系列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