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龙应台的《目送》,多数情况下我是一个旁观者,但有时又自然地被打动。《目送》由龙应台零敲碎写的73篇文章归集而成,有人说,《目送》是一部生活散文。在我看来,它不过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私人日记,情感、隐私、身边的风景,全都是记录的话题。
再犀利的女子,在情感面前也会败下阵来。《目送》里,褪去了批评家外衣的龙应台温婉转身,不经意闯入了文学的另一片麦田。我没有真正领教过《野火集》中那个咄咄逼人的“龙旋风”,龙应台在《目送》中抖落的全是一派温情:父母子女、聚散离合、人在旅途……她的感怀,一如天底下最需要照顾的弱女子;她的语言,单纯时像带着泥土的蒲公英。不复杂的文字,却时刻流淌着母性的光辉。这母性的文字,更多情况下是无奈。五十多岁的女人,夹在“老有所托、少有所养”之间,多半意味着一种责任。在龙应台笔下,老去的父母成了需要人照顾的孩子,而孩子即便长大了也永远让人放心不下。在与现实一次次对视中,龙应台下意识将自己塑造成“家国”里的顶梁柱。
像卡夫卡的虫子一般,龙应台的文字也是善变的。尽管被情感牵着,可她还是忍不住在某些文字里露出了批判主义者的锋芒。
我不知道,有生命的文字是什么样子。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将情感视为文学之灵魂,《目送》中的灵魂当然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龙应台的声音娓娓传来时,我竟疑为天籁。这声音天然得不掺杂丁点儿凌乱,仿佛一个阳光饱满的午后,在林荫下的小河边听溪水潺潺地流淌。那一刻,我被这有声的文字感动了,我看到了《目送》里隐现的三个字:真性情。这也许就是胡适所谓的灵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