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哥本哈根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而只有一个连缔约方会议都未能通过的多国协议,会议之前便存在的以下几大分歧仍然悬而未决,有待明年的墨西哥第16次缔约方会议解决。
可以说,会议凸显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利益冲突尖锐化,在僵持局面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在各方博弈下无法得到终极回答。
难题一:
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
确立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2年~2020年)的减排目标,原本是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使命之一。之前外界寄望的一个长期目标是,应否把全球暖化限制在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2℃,并承诺全球在2050年前较1990年减排50%~90%。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会议未能像《京都议定书》附件那样,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形式将每个国家的减排目标确定下来,而只是罗列了部分国家先前公布的承诺。可以预料如何达成具约束力协议,将是明年墨西哥会议的主要焦点之一。
让我们看看那些亮出了的承诺:对于2012年~2020年的减排目标,美国承诺到2012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欧盟的承诺仍是2012年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如果其他国家承担相当的承诺,可以将减排目标提高到30%,其他国家如日本等,减排承诺仍然是建立在目前无法接受的前提条件上。加拿大方面,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作出任何承诺。
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建议,到2020年,发达国家至少要减排25%~40%,就目前发达国家所作的承诺而言,作为一个整体,离2020年减排25%的最低目标仍然有相当的距离。
难题二:
资金、技术支持问题
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承诺,原本也是哥本哈根会议的议题之一,但是也没有达成预期成果。发达国家暂时只肯就未来三年每年的资金作出承诺,发展中国家则要求长期融资。
目前,对于2012年前总共300亿美元的快速资金支持,美国和欧盟均作出了口头承诺;但是,对于2012年后的中期资金支持,仍然没有落实。在欧盟之后,美国方面也抛出了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
根据IPCC的建议,要将气温上升控制在2℃内,就要求发达国家拿出GDP的0.5%~1%,相当于一年3000亿美元来支持发展中国家。
按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有条件的口头承诺,这仍然远远不够,更不必说部分深受气候变化其害的岛国要求把气候暖化的上限定在更严格的1.5℃。
难题三:
发展中国家参与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争论得很厉害而最终未能达成一致的第三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透明度问题。
为了促进会议的成功,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在内的发展中大国都作出了自己的减缓承诺。
然而,发达国家在表示愿意掏钱的同时,又提出要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公开透明为附加条件,要求发展中国家接受国际“三可”作为前提,也就是所谓“排放认证”的问题,具体操作是让外国组织核实自家的排放量,即排放的“量度、报告与核实(MRV)”。
由于发展中国家减排接受国际“三可”,相当于将自己的自主减排行动置于与发达国家为了偿还历史排放债务而应承担的减排义务同样的标准之下,并且会限制自身为了发展和脱贫而必须的排放空间,发展中国家难以接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双方进一步谈判和妥协。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表示,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减排行动,可接受“三可”;没有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情况下的自主减排行动,不接受“三可”。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