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三彩风·随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仰望父亲
人生不需太多条件
长廊空回经日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0 年 1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洛城随想>>>扑打拓片的“嘭嘭”声在长廊中回响,如涟漪般荡开去,也就把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开了。
长廊空回经日月
庄 学
  那是一方方摸上去略带凉意甚至冰冷的石头,镌刻着美妙的文字和图案。这一方方石头也就因了这些美妙的文字和图案以及所经历的岁月而价值连城起来。碑刻的凉意顺着指尖一点一点地浸润,传递着深邃、厚重、久远的信息,使我们陡生敬意。

  古碑刻在洛阳的批量存放,数千唐志斋最多,洛阳师范学院和关林也存了一部分,还有就是偃师的这些了。

  碑刻馆在偃师商都博物馆后园,由“凹”字形的长廊组成。步入馆内,除了我们再无其他游客,因此碑刻长廊显得寂静幽深。缓缓地穿行于这座长廊,犹如穿行在无尽头的历史隧道里,于是我们开始了与这些冰冷的石头的对话。

  馆中不乏精品,有北齐北魏以来的墓志铭,最多的是唐代(包括大周)的墓志铭以及碑刻、貔貅、佛龛、瓮中的雕塑,还有明清时期百姓家中的寻常碑刻——因其记载了一个时期的民俗风情而弥足珍贵。而这些墓志铭大多与墓志盖相配套,保存是完整的。细细品味,我们吃惊于那些镌刻者的艺术功力,字字传神,一笔一画尽显书者的神韵,连弯钩的锋势都雕刻出来了,可谓力透“石”背。但是,许多镌刻者的名字隐藏在了这些石头之后,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致敬。

  顺着环形回廊踱步观去,还有许多经幢伫立着。这些经幢大多由造像龛和经文组成,造型别致,生动传神。幢原是旌幡的一种,随着佛教的传入,改用石头雕刻——无非因石头经久耐用。在经幢上镌刻《陀罗尼经》文,置放于通衢大道、寺院或者墓道,使人能够随时随地诵读,以修身养性培育虔诚。

  经幢虽周身斑驳,却无言胜有声,佛龛里的佛像慈祥地望着我们,以千年布道极尽终生。自从有了社会分化,欲望与信仰时时进行着抗争,追求一个大同社会便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信仰,毫无例外地要打上劝人向善与人友好的印记,以顺应人们的追求。但是,我们却从同处一室的墓志的厚薄及大小上,看出了当时社会严重的不平等。这些墓志铭文道明了它们的主人或皇家或官宦人家的身份,所谓葬在北邙,普通百姓是难得那一抔黄土的。经幢的教化终究还是被淹没在财富、身份的喧嚣声中,红尘中的人们只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有位满脸沧桑的师傅正在拓片。说实在话,我还没有看过拓片过程呢。师傅告诉我们,拓片是个精细的活计,精细到一招一式一时一碑。比如说往碑刻上铺陈的宣纸,必须是被处理过的,要毫无缝隙地覆在碑刻上,否则会因空气而起泡使拓片破损;还有,拓片时因碑刻的面不同要采取不同手法,面平采用擦拓,反之则采用拍拓;还因要求的不同,有蝉翼拓,有乌金拓……用力和着墨也要适中,墨透纸背就是败笔了。

  拓片师傅是历史默默无闻的传承者之一,他轻轻揭去拓片的神态,如同对待婴儿。扑打拓片的“嘭嘭”声在长廊中回响,如涟漪般荡开去,也就把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开了。

  穿越历史的风云,出门我们看到的是现实。现实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招幌飘摇,古老的土地上承载的是一片新天地,传承也就是为了通向未来。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