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仁 伟 |
|
一个不足四十的男人,5年间两次遭遇慢性肾衰竭。这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坎坷?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又是什么支撑他走出困境、走向未来的人生?
疾病让他不敢见人
马中峰,今年38岁,家住老城区。他在家里排行老小,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2002年4月的一天,马中峰下班回家后,发现四肢浮肿,还有些痒,用手一抓,血红的印子半天下不去。当即,马中峰的父母让他到医院检查。化验结果显示,双肾萎缩,血肌酐飙升至730umol/L,而血肌酐的正常值为44-133umol/L。这意味着马中峰的肾脏出现损伤,已经肾功能不全、肾衰竭。医生看了一眼马中峰说:“小伙子,住院吧!”马中峰却全然不知,说:“我还得回单位上班呢!”待医生把情况说明后,马中峰意识到自己得的是大病。从此,马中峰就开始了漫长的求医路。吃药、血液透析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刚有病那阵,老害怕见人,恁年轻咋会得这病,真丢人。”马中峰说,“上街要是碰见熟人,我都直想往那犄角旮旯地儿钻,唯恐别人看见我。许多朋友听说我病了要来看望我,都被我挡了回去。我觉得活着没啥希望,活一天算一天吧。”
一番话改变了他
看着马中峰整日消沉,全家人都心急如焚。是表哥的一番话改变了他。一次聊天中,表哥说:“为人子女图什么呢?还不是要尽孝。且不说让父母过上多富足的日子,最起码要给他们养老送终,不能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否则就是咱没完成任务。”这番话一下子让马中峰明白,自己能好好活着,对父母来说是最欣慰的事。
2002年10月,马中峰的病情恶化了,需要进行肾移植手术。他在家人陪伴下来到郑州进行肾移植手术。进手术室前,马中峰执意自己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还对父母说:“我进去了,你们回去吧,别在这儿等。”
第二天醒来,马中峰睁开眼睛,看到了天花板,他清楚自己还活着,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当天,他的排尿量有1万多毫升,这说明他的手术很成功,新移植的肾已经开始工作了。很快,马中峰出院了,没有发生什么排异反应,他只需定期到医院复查,尽量不吃动物内脏、豆制品和辛辣食物,天气好的时候就去河边散步、慢跑。他恢复了健康,生活也回归了平静。
再次与病魔交锋
转眼3年过去了,日历翻到了2005年12月22日。这一天对马中峰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到医院复查,复查结果显示血肌酐增高,且远远高出正常水平。看到化验单,他心里咯噔一下,血肌酐高意味着他可能再次面临慢性肾衰竭。
原本大大咧咧的马中峰突然有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他怕再次承受治疗中的种种痛苦,更怕就此一病不起离开人世。医生建议马中峰先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几天后,他没尿了,整整一天没上一次厕所。经历过肾衰竭的马中峰知道,这是不好的征兆。想起几年前父母的紧张不安,哥哥、姐姐的忧愁担心,他没敢把这消息告诉家人。可纸包不住火,一天一夜无尿让马中峰的身体肿了起来,家人发现后赶紧送他去医院治疗。经过检查,马中峰移植后的肾也开始慢性衰竭。
虽然马中峰心里有数,但医生的“宣判”还是让他的心凉了半截,现在肾源紧张,又加上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他再次进行肾移植,看来以后的日子要靠透析来维持了。住院期间,由于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他先后晕倒了3次,每次都是与人正聊天时,忽然一头裁倒在地上。与马中峰同住一间病房来自新疆的病友,已经做过一次肾移植手术,这次病情发作后,独自一人来到医院。病友开玩笑说:“要是还能换肾,我腰里就有4个肾了。”马中峰问他,为啥不让家人来陪。病友说:“一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来干啥,咱不能老把自己当病人看。”看到病友的乐观和坚强,马中峰倍受感动。
活着是一种责任
马中峰每周至少要做2次血液透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又找了一份兼职工作。虽然外出工作令马中峰有些吃不消,但他很坚强,“我不想给社会添麻烦,更不想拖累家人。有的肾衰竭患者存活了20余年,我想,人家能行咱也行”。
现在的马中峰已经可以平静接受自己的病情了。为了稳定病情,让自己好好活着,马中峰很注意饮食,凡是医生嘱咐不让多吃的,他一律不多碰;一有空就到洛浦公园散步、慢跑,锻炼身体。用他的话来说,要重视疾病,同时也要轻视疾病,不能被疾病吓倒。马中峰正用他平静的坚持去追寻着生的希望,诠释着生的责任。他说:“作为一个男人,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权,但是不能没有责任。我上有父母,下有孩子,还有陪伴我一路走来的爱人。我要尽到做儿子、父亲、丈夫的责任和义务,我要勇敢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