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造访嵩县城 结缘潭头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1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之民国人物王广庆③
造访嵩县城 结缘潭头镇
本报记者 孙钦良
  中为郝象吾,后来曾任河大校长。 孙钦良 翻拍
  1938年秋,王广庆出任校长时,河大正在逃亡的路上。日寇的刺刀追赶着河大师生迁移的脚步——先迁至信阳鸡公山,再迁至南阳镇平县,后又被迫迁到嵩县潭头镇(今属栾川县)。王广庆选校址,找教室,饱受颠沛之苦不说,还得说服师生迁往下一个驿站……

  日寇发动新野战役,王广庆为迁校着急

  

  当时河大疲于迁移,真是枪声追着书声走,三天两头选校址,以至于学校不得不派出师生,专门打探战局变化,随时准备迁移。

  这日,一位外出打探的老师回来说:“我带回一个坏消息,日军马上要搞新野战役,企图占领宛东地区。新野距镇平不过百余公里,又得迁校了!” 王广庆问:“其他情况呢?让你询问教育厅的意见,你问了没有?”“教育厅的意见,是让咱们迁往四川。眼下国民政府已拟迁都重庆,中央直属各大学也要随迁重庆!”王广庆听了,马上召集各院院长前来议事。

  有人说:“还是迁到大西南好,这次迁得远远的,一劳永逸!”有人附和道:“是啊,入川是上策!”但也有人说:“不能入川。你们也不想想,像河大这样的地方院校,到了四川能享受中央院校的待遇吗?怕是连校址都找不到!”

  关于入川不入川,又是一番激烈争论,大家分成了两大派。会议没结果,王广庆很着急,就找农学院院长郝象吾商量咋办。郝象吾是留美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朴实无华,颇可信任。王广庆说:“我看不论迁到哪里,只要日寇找不到就中!这叫游学,或称藏学。只要把河大藏起来,能开课就行!”他又说:“我是豫西人,知道豫西山高林密,是藏而办学的好地方。要不,我先动身到嵩县考察,看看那里有无办学条件如何?”郝象吾说:“这样也好。你去看看吧,如果不行,我们另辟蹊径。”

  时为1939年3月,春气涌动,万物复苏,王广庆从镇平出发往北走,一路翻山越岭,处处鸟语花香,八百里伏牛山竟无半点硝烟。这更增强了他迁校豫西的决心。他来到嵩县县城,见城墙保存完好,一色青砖到顶,高约四丈,将县城团团围住,东城门上还有两门大炮。波光粼粼的伊河,傍着县城流过,竹林片片,绕着远山,真是个好地方。

  王广庆串街走巷,仔细考察。到了晌午时分,他已把全城看了个大概。原来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与宜阳县的韩城一样有名。城墙大方砖乃明代重砌,城围五里十三丈,共有四个城门,内设三条大街、十多条小街。街巷之内,屋宇连栋,自有空闲的,可以做校舍。

  想不到嵩县县城竟有如此派头!王广庆正感慨着,不防有人迎面拦住了他!

  嵩县县城遇到老同学,同学建议河大迁往潭头镇

  原来,他是遇着老同学了!

  早年王广庆在开封上学时,有个来自嵩县潭头镇的同学,名叫马振堂,成绩很好,毕业时本可留在城里教学,但他爱家恋乡,非回嵩县不可。马振堂当时已是潭头小学校长,这天是来县城办事,不意遇到了王广庆。

  从1906年毕业后,两人33年没见面了。王广庆不解地问:“你眼咋恁管用?分别这么多年,竟能在大街上认出我!”马振堂笑道:“主要是你这身打扮,在小县城很是扎眼。再说老同学的眉眼,我还是能认出来的!”

  这真是有趣!两个老同学,30多年没见面,邂逅时一个是大学校长,一个是小学校长,都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马振堂问:“你来此有何贵干?”王广庆说:“日寇最近发动新野战役,学校准备从镇平迁到嵩县,我今天是来考察的。”马振堂一听很高兴:“哎呀老同学,河大能来嵩县办学,可是天大的好事!这一带山高林密,日军轻易进不来。地方上的人事关系我也熟悉,这事好办,好办!”

  读者该说哪有这么巧的事,编的吧?其实这是事实,不信请看《河大百年》中的一段记载:1939年3月,在潭头镇(现归属河南省栾川县)任高级小学校长的马振堂,在嵩县县城遇到在开封上洋学时的同学王广庆,王广庆此时已是河大校长。老同学重逢交谈甚欢,王广庆说河大准备迁至嵩县县城,马振堂马上想到自己工作的潭头镇,认为河大迁往潭头镇,对河大和当地百姓都有利,便热心地向王广庆介绍了潭头镇的情况。

  马振堂在介绍潭头镇的风土人情时,提出河南大学迁至潭头的有利条件:第一,校舍不难解决,潭头镇上的神庙可全部让给河南大学当校舍;第二,想办中学的话,会得到热心教育的乡绅的支持;第三,这里有名扬远近的九龙温泉,离镇子不远,可供河大师生洗浴;第四,潭头四面环山,沟沟岔岔甚多,很僻静,利于隐居避敌。王广庆听后频频点头。

  潭头人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迎接河大师生

  其实河大迁往潭头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便是王广庆自己的优势。他本是豫西新安县人,曾是豫陕两省军界重要人物张钫的幕僚,又和当时的河南省主席程潜是朋友,还和嵩县籍国民党中将宋天才很熟悉,若在嵩县一带办学,在政治、经济方面以及战况信息的获取方面都有人照应,行事很方便。

  王广庆对马振堂说:“我来之前,师生只知县城一个点可供选择,现在多了个潭头镇,真是好极了!”当天下午,他便在马振堂的带领下,来见嵩县主抓教育的刘督学,刘督学又领着他来见县长。

  县长姓姬,刚刚走马上任,正趴在桌案上看嵩县县志。刘督学说:“姬县长,这位是河南大学的王校长,由于战事吃紧,来商谈河大迁入我县之事。”王广庆说:“今特来拜访姬县长,想借贵县一方宝地,让流亡中的河大有栖身之所。我刚才走进县衙,见大门古色古香,楹联中有民本思想。嵩县真是好地方啊!”

  姬县长听到他这样评价,很高兴地说:“河大来嵩县办学,是为鄙县添斯文也,这是嵩县的光荣!本县将提供一切方便。”王广庆说:“河大目前有文学院、医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5个学院,师生共计1300多人,需准备相应校舍予以安置。”他又说:“中午我在街上遇到同学马振堂,他说潭头可解决一部分校舍。”姬县长说:“潭头的条件不如县城,不过战时便于隐蔽,这样吧,几个院系的师生可以分开,到潭头一部分,留县城一部分,也好让嵩县城乡均沾河大斯文!”

  次日王广庆便赶往潭头镇。他骑马来到镇边高冈上,看到群山环抱之中,以潭头镇为核心的十几个村子,铺陈在一个面积不大的盆地中,伊河从街头流过,近处房舍俨然,远处疏林淡烟。进入小镇,只见街旁遍植槐树,白花绽放,清香扑鼻。房舍多为青砖瓦房,石板铺路,井然有序,远山近树构成一片世外桃源般的美景,王广庆马上喜欢上了这个平静而美丽的山镇。

  只见那个马振堂,一到镇里便显现出号召力,镇上的乡绅、居民都很配合,一听说河大师生要来,都说要把最好的房子让出来。王广庆见此情形,非常感动,心里盘算着:这里的人很好,不如在此安排1000人,在县城安排剩下的300多人。

  一位姓王的乡绅说:“王校长甭客气,你只管报个数,说需要多少间房子、啥时候搬来住就行了!”王广庆说:“需要50间教室,还有男女生宿舍,至于教师们,住在老乡家就行。我们5月份搬来,烦劳各位费心了!”

  送走王校长后,潭头镇开始总动员,保长拿着名册,挨家挨户号房子。后来人们回忆:当时居民们特别配合,保长每到一家,只用问:“你家能腾几间?”或答:“俺腾五间,马上打扫!”或答:“俺腾出上房,请教授来住!”或答:“俺家房子不多,但也要腾两间。即使俺住得憋屈些,也要让教授住好!”

  河大师生哪里知道,当年为了迎接他们,潭头镇人整整准备了两个月,就像创建卫生城市一样,连大小便习惯都改变了。原来,当地人为给田地上肥料,习惯屙在自家地里。为迎接河大师生,镇上修了几十个新茅坑。为给河大人留下好印象,镇上居民将所有墙壁都用黄泥糊一遍,将牲口棚里的肥料清运干净,免得臭气熏人。

  1939年5月下旬,河大师生长途跋涉来到嵩县

  那是嵩县人难忘的一幕:一队队河大学生,在教授们的带领下,从东城门列队入城。一下子拥进这么多身穿长衫、旗袍的人,县城骤然热闹起来。尤其是那些打扮时尚的女学生,有的把头发剪得短短的,人漂亮,气质也好,很有精气神儿,引得百姓争相观看。

  而河大的学生和教授,也对此处的风俗民情感兴趣,大家竟像老相识一样,感觉很亲切,居民纷纷帮忙拿行李,有的还端来开水。王广庆看到此景颇为自豪,对文学院院长嵇文甫说:“看来我们选择嵩县,选对了!”嵇文甫也很兴奋,说:“是啊!”两人一扭头,看见留美归来的化学系教授李俊甫,西装革履,一副欧美气派,身边还走着几个穿旗袍的女生,引得大家啧啧称奇。

  王广庆说:“别看这里封闭,要不了多久,就会起大变化!”于是他吩咐下去,让师生在县城停留三日,然后迁往潭头镇。

  但学生中有人心眼多,提出应让学生代表到潭头镇考察一下。

  第二天,就有十几个学生赶往潭头。他们发现:从县城到镇上,直线距离近40公里,需要翻山越岭, 道路难行。途中有个蛮峪岭,上山七里下山八里,上上下下需走15里。这其实是有利条件,日寇不容易打进来。但他们也发现,潭头镇是个小盆地,四周都是山,如果被包围,撤退很难。

  于是,学生代表鼓动其他师生,不愿迁往潭头镇。

  王广庆很着急!那边,潭头镇群众已经腾出了房舍,热情期盼河大师生迁入,如果失信,势必得罪人;这边,学生们提出不能迁往潭头,说不如就地放假休学,各自散去。一时间争议纷纷,场面很是混乱。怎么办?怎么办?王广庆想:我怎么这么倒霉,这个时期来当校长!他口舌费尽,也说服不了大家。正在犯难之际,他忽想起一名官员,这人此时正在嵩县考察,何不去找他想想办法呢?

  究竟此人是谁?后来王广庆怎样说服学生迁往潭头的?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