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唐春成 | |
进入2010年仅仅20天,曾在2009年风靡一时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已经明显退烧,银监会的无形之手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银行并未因此降低理财产品的发放,信托类取代信贷类大行其道。
信贷类理财产品“灰太狼”
“现在几乎已经见不到信贷类理财产品了,您可以选择其他的理财产品。”19日,当记者在某银行网点咨询时,听到工作人员这样回答。据了解,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某一个银行,绝大多数银行都已经停止销售信贷类理财产品。
这与监管部门的调控有直接关系。去年12月底,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国际金融理财师任丽丽在接受采访时说,监管层的意思很明白,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被禁止投资于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从而避免“自产自销”之嫌。
事实上,信贷类理财产品在2009年相当火爆,数据显示它在商业银行全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占据了一半还多。洛阳某银行界专业人士分析,一方面“自产自销”可以减少银行的中间成本,从而提高自己的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将自己的贷款项目作成为一个或多个理财产品,然后将其发放给投资者,而这部分资金往往不被算在贷款之列。
“也正是由于可能导致新增贷款钻空子,监管层才发令切断这一变相发放贷款的渠道。”该专业人士说,信贷类理财产品灰溜溜地离开也就不难理解了。
信托类理财产品“喜羊羊”
记者走访我市多个银行网点后了解到,在信贷类理财产品退烧的同时,被另一种与其相当类似的信托类理财产品取而代之。说它们类似,一是因为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二是因为他们的性质也比较类似,且收益率也比较接近。
“信贷类理财产品是银行先放贷,再出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信托类理财产品是银行先发放产品募集资金,然后寻找信托公司放贷给企业。”任丽丽说,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信托类理财产品不能“自产自销”,只能寻找第三方合作。
一种悄然衰退,必然预示着另一种的崛起。据了解,信托类理财产品已经在短期间内喜洋洋地步入投资者视野,银行对其照顾有佳。比如,我市某银行在短短的两三周时间内已经销售了三四款相关产品;再比如工商银行的“稳得利”、建设银行的“利得盈”等等都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现在信托类理财产品是通过第三方间接发放贷款,银行只是代理,风险是不是变得大了呢?”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一部分投资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任丽丽解释说,即便是代理,银行业也会对所投企业做充分调查和跟踪,两者的风险没有多大差异。需要提醒的是,投资者应该随时关注加息的动态,相关产品的期限不宜配置过长。
更多理财产品潮涌银行
除了信托类理财产品之外,一些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也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如近期一些银行发售的债券、票据类理财产品。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产品主要是一些稳健性的投资者来购买,预计产品收益率会随着加息等政策的来临而提高。
记者走访各家银行了解到,固定收益产品俨然银行理财产品的常客,而像打新股理财产品则是有一部分银行再发售。任丽丽分析后认为,打新股理财产品没有像其他理财产品“被”同质化是由于管理层对打新股政策的改变,对打新上限的限制使得银行在资金方面的优势弱化,部分银行考虑到收益可能会降低而没有推出打新产品,而且还有许多投资者选择自己打新。
现实情况是,相关银行发售的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的确下降,且收益率相对不固定。以某银行的打新理财产品为例,收益高时候年化收益率可达8%左右,低的时候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这显然无法与2007年动辄50%以上,个别还超越100%的年化收益率相比。
“现在新股发行的频率比较快,使得一些打新投资者的资金无法周转,因此借道银行打新理财产品的人也多了。”任丽丽在接受采访时说,毕竟银行在打新方面还有资金运转的优势的,因此可以解决不少投资者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