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9版:洛阳·县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寻觅几十年,只为说声“谢谢”
洛宁教师感动京城
小华可以返校上课了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50多年前的一件事情,让家住宜阳县的季善芳老人始终难以忘怀——
寻觅几十年,只为说声“谢谢”
记者 邓超 实习生 高迎 文/图
季善芳
  1953年的冬天,对季善芳来说,是个既幸福又难熬的季节。

  这一年11月,季善芳的第一个孩子降生。由于生活窘困,他和爱人根本无力将孩子抚养成人。夫妻俩一合计,准备忍痛将出生不久的孩子送人。就在这幕骨肉分离的悲剧即将上演的时候,一双温暖的大手伸向这个苦难的家庭。这双大手,让季善芳记了半个多世纪……

  79岁老人寄来寻人启事,字里行间饱含热泪

  22日,一封读者来信寄至本报编辑部。实际上,这是一封长长的寻人启事。

  写信人叫季善芳,今年79岁,家住宜阳县锦屏镇(原城关乡)。他要找的人名叫王富国。

  季善芳和王富国非亲非故,甚至都谈不上相识。但季善芳在信中说,为了找到王富国,这几十年里,他想尽了所有办法。眼瞅着自己日渐老迈,他找人的心情更加迫切,以至现在提笔写出“王富国”的名字,就会忍不住流下热泪。

  “前几天在晚报上看到一则报道——有人用20年时间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我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帮我找找这位叫王富国的人。”季善芳在信中说。

  老人的执著,引起我们的好奇。

  “孩子跟着我们太受罪,不如把她送给别人家养吧”

  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我们找到了季善芳的家。老人尽管耳朵有些背,但待人总是乐呵呵的。

  老人说,自己1948年参加革命,解放后被分配到了卢氏官坡地区工作。

  1953年11月,爱人石梅云生下第一个孩子。小天使的降临,让夫妻俩初尝为人父母的快乐。但没过多久,愁云就笼罩在这个三口之家上。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民众生活普遍还比较困难。石梅云是家庭主妇,一家人全靠季善芳每月23.5元的工资维持生活。

  更要命的是,女儿还没满周岁,就已经住了好几次院。医生每次都嘱咐他们:“孩子营养不良,抵抗力太差,回去一定要加强营养!”

  “那时候市面上1元钱能买11个鸡蛋,但我坐月子时,家里连1个鸡蛋都买不起,哪里有钱来给孩子补身体?”石梅云回忆说。

  “孩子跟着我们太受罪,不如把她送给别人家养吧!”实在没法儿,季善芳和爱人商量。

  看着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小家伙,石梅云“牙齿咬破嘴唇”,最终还是同意了。

  “你要把孩子送人,我坚决反对”

  季善芳有个同事,夫妻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通过中间人的沟通,那名同事很愿意收养季善芳的孩子。

  1954年10月间,卢氏县委书记王富国要来官坡检查工作,季善芳和同事们准备了好几天的工作汇报材料。

  “在座的同志,生活中有困难没有?”检查结束,王富国问各位。

  季善芳思忖再三,犹豫着站了起来:“王书记,我家有困难……”随后便把准备将孩子送人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听完季善芳的介绍,王富国沉默了一会儿后,握着季善芳的手说:“你要把孩子送人,我坚决反对!你工资低,生活困难,我回去向组织汇报一下,想办法帮你解决。”

  这双温暖的大手给季善芳一家带来了希望。没过几天,他真的接到了县委组织部打来的电话:“经研究决定,组织上将你的工资从每月23.5元提高到45.5元。”

  季善芳说,当时还没挂断电话,泪水就已控制不住地流下来了:“和我一起的有20多个干部,只有我一个人‘破例’涨了工资……”

  “人家帮我这么大的忙,我连一句‘谢谢’都没说啊……”

  此后,这每月多出的22元钱帮助季善芳一家渡过了难关,也让季家的第一个孩子得以留在亲生父母身旁平安长大,让一家人免受骨肉分离之苦。

  如今,季善芳的这个女儿以及3个儿子都已成年,而且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但老人心里从未忘记在那个困难年代向他伸出援手的恩人。

  只是还没来得及当面说声“谢谢”,1957年,季善芳得知王富国已调到洛阳工作。

  1979年,季善芳调回宜阳老家某工厂工作。以后每次去洛阳办事时,季善芳总要抽空去当时的地委大院里转转,希望能碰到王富国,但总是没有如愿。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已退休的季善芳仍然不甘心。“他高高的个子,瘦长脸,话不多,比我要年长十几岁……”季善芳说,“我给市委老干部局、市劳动局都写过信,没有结果;拜托身旁的亲戚朋友到处打听,也找不到人。人家帮我这么大的忙,我连一句‘谢谢’都没说啊……”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