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游陕过豫: 康有为的嵩县之行(中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1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之近代人物——康有为
游陕过豫: 康有为的嵩县之行(中篇)
本报记者 孙钦良 文/图
  吴佩孚司令部旧址。
  康有为在洛阳受到吴佩孚的热情接待,但他宣扬的君主立宪思想,却不被吴佩孚认同。“康圣人”虽然有名气,但比不上吴大帅有枪炮。吴佩孚不买他的账,只要康有为谈政治,吴佩孚就大谈文化,把圣人弄得没脾气,只好提出到嵩县一游,参观二程故里。

  老康已在洛阳盘桓多日,老吴想让他走,可他就是不走,说还要看看洛阳周边各县的古迹,弄得老吴也没脾气了,于是,他叫来镇嵩军首领刘镇华,让他把老康引到陕西去。

  一

  刘镇华是巩县秀才,老家住在黄河边上,早年参加同盟会,也参加过辛亥革命。此人在中原地区呼风唤雨,在豫陕两省来往驰骋,脚踩政治、军事两只船,手中还握着一支笔。此时,他正做着陕西督军,已把镇嵩军撒满三秦大地。

  这一天,他被吴佩孚传到洛阳,事先并不知道有什么事。他来到吴佩孚司令部,见里面有十几个文化人,康有为被大家围拢在中间,手中握着一管毛笔,写下“继光楼”3个大字。

  继光楼如今已不存在了,而吴佩孚司令部还在,继光楼在司令部南面,用的是同样的灰色砖瓦,所不同者其为楼房也。该楼落成之时,吴佩孚已为继光楼写了一副楹联:

  得志当为天下雨,论交须有古人风。

  康有为来到洛阳后,吴佩孚抓住这个机会,邀请他题写“继光楼”3个字。

  刘镇华正赶上看康有为写字。他一看便知,康老夫子的书法别具一格,于是来到书案前仔细欣赏起来。只见那书法骨力内藏,沉雄排宕,虽出于魏碑,又有别于魏碑,含有隶书笔意;尤其是捺的写法,用笔最有特色:笔锋劈开,万毫齐发,偶有波磔,却无提顿,最后戛然而止,敢于造险又很平稳,已超越了规范和约束。

  刘镇华大为钦佩,只是不动声色。吴佩孚见刘镇华看得专注,就走过来笑道:“雪亚(刘镇华的字)老弟,你看夫子之字,胜似龙门书风啊!”吴佩孚这是在恭维,意思是说康有为的字,胜过了《龙门二十品》。刘镇华赶忙说:“是啊,是啊,夫子的书法,尽得魏碑之魂,而兼隶书之魄,真乃神品也!”

  康有为见大家都在夸自己,就把话题转了转,说:“两位过奖了,其实还是‘继光楼’的名字起得好!来来来!子玉(吴佩孚的字),你讲讲‘继光楼’的含义吧,当初是怎么命名的呀?”

  他话音刚落,掌声响起,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吴佩孚。

  二

  吴佩孚说:“我生在蓬莱,面朝大海,知道海那边有个日本国,常有海盗犯我海防,俗称倭人,实乃倭寇。在明代,我登州府出了个抗倭英雄戚继光,他激励将士保卫海防,打击倭寇抵御外辱,令我佩服。所以‘继光楼’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以激励将士不忘外患也!”

  他说得很快,全是短句子,轻描淡写,表示谦虚,似乎他起的这个名字很普通,其实是炫耀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起了这个好名字。

  康有为乘兴道:“诸位,吴大帅是个儒将,值此雅集,我等请大帅赋诗一首如何?”众人又都鼓起掌来。吴佩孚说:“这几年只顾打仗,诗兴都跑光了。这样吧,我读一首旧词助助兴吧!”说罢,念起他以前写的《登蓬莱阁》: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会弥陀。

  康有为见吴佩孚诵诗,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想:他这词中的“倭寇”是指日本人,“甲午役”是指中国与日本的“甲午海战”,他今天怎么了,咋老是提日本?莫非是讥讽我当年逃亡日本吗?他这样一想,心中便有些不快。

  随后,大家说些闲话,气氛不再有高潮。刘镇华看得出来,在康有为写书法时,康老夫子是中心,大家都围着他;在吴大帅诵词之后,吴大帅是中心,大家目光都集中在大帅身上。而且他还发现,吴大帅军务繁忙,实在没时间陪康有为了,但老夫子就是不离洛,这是一个难题,于是说:“在下想请夫子游陕,并为西安各界做演讲,好让我陕民开智,先生您看如何?”

  吴佩孚一听,想这个刘镇华真是鬼得很,不但猜透了我的心思 ,还讨好了康有为,真是两全其美。不料康有为却说:“不急,我还要去嵩县拜谒二程故里,然后再造访陕西。”        

  刘镇华和吴佩孚听了,哭笑不得。

  三

  于是,吴佩孚让刘镇华安排康有为的嵩县之行。

  刘镇华回到镇嵩军驻洛办事处,召来嵩县绅士李遇春,说:“宾阳兄(李遇春的字),你是拔贡出身,想必对二程理学有所了解,请你陪同康老夫子前往,如何?”李遇春一看能结识康有为,自然很高兴,嘴上却说:“鄙人很愿意陪同,只恐对二程理学所知甚浅,应付不下来呀。”刘镇华说:“不要紧,吴大帅那边肯定还有人陪同,你是嵩县人,毕竟熟悉情况,去跑一趟吧。”

  当时,嵩县地方绅士活跃,联合成立了五区联合处(后改为七区联合处),乡长以上和大绅士均为处内人员。李遇春是大绅士,担任处长,在当地有影响力,所以他就点点头说:“那我准备一下,明天陪同前往。”

  康有为这次去嵩县,架子端得很大,处处引经据典,卖弄圣人情怀,有人做了如下记述:次日一大早,李遇春便乘坐由吴大帅派来的小汽车,陪同康有为上路。车到龙门,公路到头了,再往前走不成汽车,便改乘胶轮马车前行。李遇春在第一辆马车上带路,康有为在第二辆马车上。走了一会儿,康有为来了兴致,也上了第一辆马车,一边欣赏风景,一边问李遇春问题。

  马车沿着伊河边而行,伊河波光闪闪,两岸丘陵纵横,康有为被两岸风光所吸引,指着闪着波光的河水问:“这条河叫什么名字?”李遇春答:“这就是伊河。”康有为眯起眼,似在回忆:“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记载的伊河?它可是同洛河一样古老啊,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源头!” 李遇春说:“老先生,我家在嵩县的纸房,伊河在村边流过,传说伊尹就出生在村旁的沙沟一带。”康有为又一次眯起眼说:“伊尹生于空桑,以伊水为姓,伊水、伊尹,伊尹、伊水,相得益彰!”

  马车到鸣皋镇(时属嵩县,今属伊川),已是晌午时分。康有为问李遇春:“鸣皋何以得名?”李遇春答:“《诗经》《小雅》中,有‘鹤鸣九皋’一句,九皋山因之得名,鸣皋镇也因此得名。”康有为望着九皋山背诵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鸣皋吃过午饭,李遇春说这镇上有个伊川书院,不妨去看看。康有为很高兴,进了书院门,来到讲堂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又围着那棵据说是程颐亲手植下的柏树转了一圈。柏树森森,无语地打量着这位国学大师。康有为抚摸着柏树粗糙的躯干,喃喃地说:“见此树如见圣人,八百年了,八百年了!”他不停地在书院徘徊,似要与八百年前的圣人面谈,也仿佛要接受理学氛围的浸润。        

  李遇春介绍:“程颐晚年,一边在此讲学,一边修改他的《伊川易传》,他的理学思想是在这里最后完成的。”康有为打量着这个小小庭院,说:“‘二程’是中国理学的奠基者,嵩县这方山水有幸,嵩县这方天空有幸!‘二程’在这里讲学与思考,这里的山水草木都被他睿智的目光探询过,被赋予了哲学意义,真是斯文幸事,斯文幸事!”停了一会儿,他又问李遇春:“是何缘故把‘二程’书院建在这里?”李遇春说:“我看过‘二程’家谱,程颐本来住在洛阳,欲在龙门建一处书院,就给当时在洛阳的大臣文彦博写了一封信,文彦博在鸣皋有一座现成的庄园,就把书院由龙门改在这里了。”康有为听后连声说:“嵩县人要好好感谢文彦博,不是他,嵩县就没有这一人文盛景喽!”李遇春点头称是。

  二人正说话间,有人说嵩县知县来拜见。一会儿,便见两乘大轿过来,前面一轿停稳后,下来一个瘦高个儿,正是知县。他急步走过来,李遇春忙介绍说:“这位便是康先生。”知县向康有为鞠了躬,说:“卑职上午刚接到吴大帅的信函,来迟了,来迟了。”康有为眯起眼,望了一下知县,说:“二程故里在何地?”知县连忙说:“不远不远,鸣皋以南十几里地就是了。”说罢便要扶康有为上轿。康不悦,说:“吾辈去见圣人,岂可以人代畜?”知县碰了钉子,不知所措,站在一边,李遇春便扶着康有为上了马车。

  马车上,康有为向李遇春讲了程颐不坐轿的故事。

  他说:“当年程颐在成都,陪同朝官游三峡,有一段路不好走,朝官提出乘轿,程颐说‘某不忍乘,分明以人代畜’。这个知县让我坐轿,不也是以人代畜吗?”李遇春沉思着点了点头,想:康有为是把自己当程颐了。

  二程故里在耙耧山下,山上松柏森森,院中清幽安静。康有为进入棂星门,便先拜了一拜。他仔细端详棂星门上挂的“伊洛渊源”匾额,对李遇春说:“这几个字确是康熙手迹,属无价之宝啊!”他随后来到道学堂,对着程颢、程颐的挂像膜拜,说:“大程慈眉善目,体现了‘视民如伤’的情怀;小程一脸庄敬,体现了烈日秋霜,师道尊严,师道尊严哪!”这时夕阳西下,暮云四合,康有为仍舍不得离开,站在那儿背诵朱熹的诗,并问知县:“你可知朱熹诗的含意?朱熹与‘二程’有什么渊源?”见知县无言,他指着已显破败的宅院说:“要保护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否则愧对前人!”说罢,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二程故里……

  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