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县委书记向新华社记者抱怨说,春节前夕,是各种形式的“老乡会”举办最多的时候:首先,他们要把在上级市里工作的“有头有脸”的老乡请回县里,大吃一顿,联欢一场,再送些礼品,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省里“办会”,接着再到北京举办。一系列“老乡会”办下来,时间至少半个月,劳神伤财不说,每次还喝得人仰马翻,有苦难言。但是,各级各类型的“老乡会”年年办,自己任内不办,又恐怕老乡们有意见,不好交代。对此,他们很有些“吃不消”、“想取消”的念头。
据记者了解,当前一些“老乡会”,基本上都有百人以上的规模,有的甚至达千人之多,聚会时选一家豪华酒店,几大班子领导出席,无非介绍一下本地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吁请各位老乡多关注家乡发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还推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送上些礼品,最后再吃顿饭,也有些老乡不愿多待,直奔礼品拿了就走。一位县级干部说,办一次“老乡会”花钱不少,其实也真干不了什么实事,这样的钱花得冤枉。
中国人讲感情,更讲家乡观念,本无可厚非。但记者也发现,近年来有些“老乡会”变成了一些基层干部的“公关会”,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实际上成为拓展私人关系网的公关活动,客观上助长着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套近乎的不正之风,不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官场风气。事实表明,这种劳神伤财的“老乡会”,造福当地老百姓的好处大多难觅踪迹,带给一些干部的“关系”和“资源”却是实实在在。
老乡之情,本应是一种基于故土的乡情和互助帮扶的淳朴感情,而不应成为利用公款拉关系、走门子、牟私利的钻营手段。老乡之情,一旦夹杂相互利用或是攀高枝、牟私利等“良苦用心”,就会变质走样,让那些想在“老乡会”里找到真正乡情的老乡反感生厌。至于动用公款搞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有关部门还真该查一查这些款项是依据什么规定、遵照谁的指示支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