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0多根粗细、长短不一的红色实木棍子做材料,20多名壮汉花费了两天时间才搭建成了13米高的台子,最上面的招牌上赫然写着 “皇家秋千”。这就是2009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六挂转秋”。“仅大年初一,就有1600多名游客来坐我们的秋千。”演出队的负责人孙鑫喜不自胜地说。
孙鑫介绍,明代万历年间,白马寺镇孙村的孙希贤等能工巧匠发明 “十六挂转秋”。它分上、中、 下三层,上部有一个秋千架,距地十来米,供好汉勇士挑战蹬玩;下部悬挂内外两层共16个秋千,可同时向顺、逆时针方向转动;中部是整个秋千的主要操作台,也是秋千的核心技术所在,它由上下两个转盘组成,人们站在下层转盘,手推上层转盘,同时脚蹬下层转盘,上层转盘控制外层秋千呈逆时针旋转,下层转盘控制内层秋千呈顺时针旋转。明清时期“十六挂转秋”在皇宫深受欢迎。后来,它去掉了神圣的外衣,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我们在表演现场看到,“十六挂转秋”特别受小孩子的青睐。热闹的场面把两名外国游客也吸引过来,他们感受一番后,不禁伸出了大拇指。
(本节目由市文广新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