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莎莎在颁奖仪式上。 | |
在日前举行的2009中国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礼上,面对古力、常昊等大腕候选人,一个名叫刘莎莎的姑娘在非奥项目中竟获得最佳运动员奖。去年11月,这个年仅16岁的姑娘第一次参加台球世锦赛这样的国际大赛便连续击败多名世界顶尖高手,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女子九球世界冠军。而在4年之前,她还是河南省兰考县乡村里的笨小孩。
1 我不是读书的那块料
河南省兰考县县城往东10公里有个白楼村,刘莎莎的家就在这里。“我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气温超过30℃特别热,我在地里顶着太阳摘棉花的样子。”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刘莎莎的心里离不了一个“苦”字,“两三岁的时候,我就被大人抱着下地了。现在想想,那段生活确实挺苦的。”
读书是村里孩子走出去的途径之一,刘莎莎的哥哥便考上了大学,如今正在上海体院就读,学的专业是排球。打小就学习成绩不好的刘莎莎一直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读到初二的时候,她辍学选择了打台球。
当时,家住其隔壁的付小芳有个叔叔在佳木斯市开了一个不大的台球厅,同样觉得自己读不好书的付小芳在15岁的时候离家去东北学球,两年后已经小有名气。辍学后的刘莎莎只是从照片上看到过隔壁家姐姐打球的样子,“那个样子真的好美,特别帅,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这样就好了”。后来,付小芳和母亲一起说服了刘莎莎的父母让刘莎莎学台球,而且第一站选的也是付小芳曾经的起点——东北。
在东北的两年中,刘莎莎一个人一个房间,也就是两张斯诺克球台那么大,放下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后就差不多满了。虽然付小芳的叔叔一家对她视如己出,但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孤身离家,想家是难免的。“那时我往家里打电话,像‘妈妈,我想你’之类的话题都是避免的,因为一说眼泪就下来了,有时候电话那边的妈妈反应比我还大。”刘莎莎说。
除了练球,刘莎莎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当球童,为客人摆球。神龙台球厅有六张球台,全满的时候她只好坐在一边随时准备为客人服务,如果有空台,她就自己在一边练。2007年,基本功练得差不多后,刘莎莎便去上海投奔付小芳,一个多月后,她便跟着付小芳还有师傅张树春一起来到了北京。
2 没有天赋只能笨鸟先飞
到了北京之后,刘莎莎开始系统地学习九球。和天赋不错的师姐相比,她打起球来特别笨,“我姐打球比我聪明多了,我总是很吃力,别人就很轻松。我师傅和我姐老说我打球笨,我就只能更加刻苦,其实这一点我也不回避。这次拿了冠军,好多记者都说我有天赋,其实他们都错了,我就是笨鸟先飞”。
和在上海时一样,刘莎莎每天的练球时间都很长。不仅鲜有上网的时候,就连手机刘莎莎都没有,这次世锦赛夺冠以后,张树春曾经想送她一个,但是被拒绝了。“要手机干什么呢?和家里打电话用座机就行了,况且也不常用;再说我自控力特别差,要是有的话,肯定老玩游戏或是上网什么的,球就打不好了。”刘莎莎说。
3 成名后仍要 做简单的自己
2009年11月,刘莎莎在沈阳举行的女子九球世锦赛上一鸣惊人,16岁的她连克潘晓婷、科尔等顶尖高手,成了最年轻的女子九球世界冠军。
当时比赛一结束,付小芳就出现在现场,原本她只期望师妹能进前8名或前16名就行了,“真没有想到她会夺冠,因为她在国内比赛的成绩并不好。但是当她进决赛后,我就有感觉了,还没打最后一个9号球,我就已经激动得不行了”。刘莎莎对师姐当时的疯狂也铭记于心:“比赛刚一结束,她就冲进来抱着我,场边的保安都拦不住,只好拿着对讲机说‘赶紧来人,有人冲进来了’。”
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后,妈妈曹玉梅竟然以为女儿拿的是全国冠军。“我之前曾经对我妈说我刘莎莎一定要在18岁的时候拿一个全国冠军,结果我跟妈说的时候,她就听错了,我又说了几遍她才明白。”说起这个小插曲,刘莎莎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但是随后眼睛又有点儿湿润了,“当时我妈说,‘闺女,你太给妈妈争气了’。可是直到现在,她和我爸也没有看过我赢的那场决赛。”
刘莎莎夺冠了,而随之而来的生活却令她有些疲惫,有些不习惯。
在张树春随身带的小记事本上,每一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媒体预约的采访,还有逐渐增多的商业和公益活动。有时候往往是一上午就出门,临近深夜才回家,“很多节目要做,特别累,到这儿又到那儿,一天下来什么事情都没做。平时我们都是在训练,这些活动占据了很多时间,特别不习惯,有时候我真怀念以前简单的日子”
。尽管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但是刘莎莎特别配合,因为她觉得自己有推广九球的责任,“了解九球的人越多,中国的九球才会发展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