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春节过后,注册心理陪护师作为一种新事物在上海市诞生了。设立这种“提供心灵护理,帮助他人心理健康”的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们该如何看待“职业陪聊”“登堂入室”呢?
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魏女士对生活快节奏、社会大压力下,人们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很有感触,“注册心理陪护师的出现意味着心理亚健康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具有其社会需要的合理性”。
市民金先生更是乐观地认为,能把对空巢老人、独生子女等人群的陪护上升到心理疏导层面,肯定会有好的社会效果,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一职业会越来越吃香。
不过,对这一新生事物并非一片叫好声,受访者中持怀疑态度的人数超过赞成与观望人数的总和。其看法也很集中,就是担心“变色”、“聊出问题”,影响家庭和谐、社会安定。
到底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新职业呢?
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高级心理咨询师李曙亮指出,这一新事物引发广泛争议是好事,说明国民素质提高了,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全社会都在积极关注精神文明建设。
李曙亮接着纠正道,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2月25日表示,新职业必须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任何地方行业及其他组织无权发布,所以,注册心理陪护师目前并未列入职业范围。
“注册心理陪护师的‘陪聊’,与一般意义上的陪聊有本质不同,可以说是一项结合了医学护理与心理精神慰藉于一体的新型工作。他们要凭借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灵护理。”据李曙亮介绍,要想获得注册心理陪护师从业资格,必须通过400课时的专业学习与考核,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心理陪护技能操作等。行业协会要对注册心理陪护师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并制定相关的执业守则,通过培训持证上岗者,不得涉及陪旅游、陪购物之类超范围服务。
李曙亮还呼吁大家,不要误解了注册心理陪护师,不能因噎而废食。既然“注册”就意味着有专门监管,政府和行业协会决不会让一些色情服务在注册心理陪护师诞生之后趁虚而入的。假如真有极个别人在执业过程中有违背职业道德、违背行业伦理的行为,那么他将被吊销执照,清理出行业队伍,而且终生再也不能从事这一职业。